第六百三十二章 章惇在广西(2 / 2)
“下官此来,是想请相公高抬贵手,予交趾崇贤候一些方便……”
“再卖五百副铁甲与之……”
章惇的神色,顿时严肃起来:“铁甲乃军国重器,岂可轻易与人?”
高遵惠陪着笑道:“交趾崇贤候,又非外人……”
“他可是官家都亲口称赞过的忠臣!”
“还是请相公高抬贵手,允准崇贤候此请……不然我等恐崇贤候不是那真腊国的对手呀!”
那交趾的崇贤候李太德,自汴京回国后,便利用他从汴京带回去的优厚条件。
特别是,当今官家亲口允准的交趾和买稻米可依汴京米价计。
虽然说,汴京的米价,在大宋北方都是洼地。
人家常年吃的是斗米百钱的东南稻米。
价钱几乎和在苏州、杭州、扬州买的米是一个价。
以至于作为北方的汴京,居然吃米多过小麦。
但是,这种拿着汴京米价,买交趾米的操作,还是让交趾国内哗然。
斗米百钱?
那岂不是一石米能卖一千钱了?
苦哈哈的交趾人,那里受过这种刺激?
一下子就睁眼看世界了!
好多人都觉得,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每年给大宋两百万石稻米,也不是不可接受——即使只算那一百万石稻米,也是价值一百五十万贯以上的破天财富!
何况,汴京官家还答允,将来可以将贡米折算成钱。
于是,李太德立刻靠着这个带回来的条件,掌握了国中实权,并得到上下拥戴。
然后,他就开始发兵向南。
靠着汴京官家,允许出售交趾的神臂弓、铁甲,大破占城,不仅仅将占城人赶出了交趾南方,还收复了被其趁乱夺回的三州之地。
接着乘胜追击,杀入占城国内。
占城被迫向真腊求援,于是这交趾半岛上的三国,现在已打成了一锅粥。
而为了维系战争,那位崇贤候开始将大量在战争中俘虏、抓捕的占城、真腊军民,卖到了交州。
高遵惠和吕嘉问勾搭在一起,鼓励土司们应买尽买。
没钱的,可以找他们借钱。就这样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他们是玩的不亦乐乎,就是苦了章惇。
那占城、真腊,不断遣使来告状,一个个哭的稀里哗啦,求‘圣朝展仁义于远邦’,禁绝甲械弓弩出售。
不然,他们就要去汴京告御状。
请大宋官家做主!
章惇也很头疼,只能是好言劝慰,同时稍作约束。
比如说卡住对交趾军队战力影响最大的铁甲输出。
他也是没办法,毕竟,真腊、占城都是大宋的藩属,素来也忠顺,他们真要告到汴京去,朝野舆论肯定会震动。
若汴京的士大夫们再知道交趾正疯狂的在占城、真腊国中大肆掠人。
士大夫们还不把他章子厚骂个狗血淋头?
他想回朝的时候,恐怕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可是,章惇这一卡交趾脖子,交趾人马上就喊家长了。
这不,高遵惠就又跑来,找他施压了。
兴许也是瞧出了章惇为难的原因,高遵惠凑到他面前,低声道:“相公却也不必为舆论所忧……”
“嗯?”
“真腊、占城使者,绝对到不了汴京!”高遵惠信心满满的说道。
章惇咽了咽口水。
隔绝使臣朝贡……
真是……好大的胆子呀!
可看高遵惠的神色,章惇知道,他既敢这样说,那他就一定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在海面上,肯定安排了人,堵截真腊、占城使团的航路。
搞不好在陆地上也做好了准备,安排了好汉,随时准备放火。
就是……
你们这么干,万一被发现了,那就肯定要死人的。
高遵惠看着章惇犹豫的模样,一狠心从怀中取出了一张字条。
“相公……”他轻声道:“此乃官家手诏。”
章惇悄悄接过来,放在眼底一看,却见那张字条上,用着熟悉的笔迹写着:持此手诏之人,正在遵行朕意。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观此旨意者,丙去!
确实是御笔真迹!
“难怪……他们胆子这么大!”章惇心中感叹一声,不动声色的将字条放到了烛抬上烧掉。
然后,章惇压低声音,道:“此事吾可许之。”
“但是……”
“公事请去知会一声吕嘉问,做事情别太张扬了!”
“吾在邕州,都知他在和胡人狼狈为奸。若传回汴京,有他好看的!届时,恐怕就算是陛下,也保不住他!”
吕嘉问自履任右江安抚使后,就开始渐渐放飞自我,还认识了一帮大食胡人。
那些胡人,没受过圣人教诲,不知仁义忠恕。
吕嘉问却偏和他们搅在一起,狼狈为奸,给李太德尽出骚主意。
连他在邕州都听说了吕嘉问这厮,听信了那些胡人的办法,将大食人掠人之术,教给了李太德。
而那些邪法,哪怕是章惇这样的杀星听了,都深感有伤阴德。
若传回汴京,吕嘉问就不要混了,直接会社死的!
高遵惠只是呵呵一笑:“吕安抚做事,自有其思量……”
“而且土官都喜欢安抚做的事情。”
被交趾人卖过来的奴婢,在吕嘉问的神操作下,已经和唐代的昆仑奴一般了。
即使,价钱高了不少,但土官们都很开心!
交趾人更开心。
唯一不开心的,就是被交趾人劫掠的真腊与占城了。
章惇也知道,自己是劝不住吕嘉问这个疯子的。
吕嘉问现在一心一意,只想着捞够政绩然后风风光光的回朝。
于是,良心算什么?道德又值几个钱?
微微在心中叹息一声,章惇将这个事情放到一旁,他想起了另外一个事情,问道:“公事,都堂日前送来官牒,犬子援与介甫相公家的孙子棣,都要回京赴吏部录名,据说都堂已经安排好了差遣……”
“您知道,这是谁的手笔吗?”
高遵惠沉吟片刻后,道:“相公,我听说,这似乎是右相的意思。”
“吕晦叔?!”章惇皱起眉头。
“嗯!”高遵惠的消息渠道,素来灵通,哪怕在广西,也经常能知道汴京都堂上的事情。
这是因为,从下半年开始,就不断有高家、向家乃至曹家、刘家、杨家的子弟,从汴京来广西。
这些人不仅仅带来了汴京新报、汴京义报,也带来了大量京城的人事安排和小道消息。
所以,想知道汴京城的事情,没有比问高遵惠来的更高效的途径。
“吕晦叔……他想做什么?”
一纸命令,将他儿子和还有恩相的孙子,全部调回汴京,还已经做出了安排。
章惇怎么想,都感觉不对劲。
他必须写信去和介甫相公说一下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