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致知 福地(1 / 2)

加入书签

“书云,在其位,谋其政!”

当然苏洵做为苏氏东房嫡长子,东房家主苏骁的大儿子,未来的东房一脉家主,苏家既得利益者,自然是从来不缺典籍资源。

十多年来,凡是读书练武所需要的资源,只要苏洵吩咐下去,不管需要多少,立刻就会有人送过来,从未有缺欠的时候。

读书练武碰到不解之处时,隔壁那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青黎养老堂,也有着上百位的隐居族老为苏洵答疑解惑。

这些苏氏族老,每一位都是族里三品明劲的高手,甚至儒武双修年满百岁的族中耄耋老人,都有数位。

两百年下来,家族传承的这两本功法也算是被他们苏家给琢磨透彻了。

做为三房一脉嫡长子,苏洵从小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享受着苏氏宗族的供养,不得不说这胎投的很好。

不过自从苏洵五岁时从胎中之谜醒过来,也渐渐了解到现在这个世界的危险。

超凡显世,长生并非虚幻的世界,世家大族林立,为的资源,使尽了手段。

山野之间土地广阔,妖诡横行,哪怕国朝实力强横,千万大军镇压四方妖诡,但屠村灭族之事,还是时有发生。

他们江淮苏家只是一个小小的寒门世家,算是刚刚超脱世界底层。

哪怕苏洵前世向来以稳重自居,精通苟道,得知身处这个世界,随时可能丢掉“苟”命后,心态一时也是有些方寸大乱。

清醒后苏洵便沉默少言,躲进这山中小院,决心此生重捡前世中庸大学稳重之道,也有这个原因。

说起前世,苏洵小时上学,看到别人在桌子上刻座右铭。

大家刻得都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志当存高远。”“给他支点,可以撬地球”“天才是灵感加汗水”等等励志警言。

苏洵则是完全不感兴趣,因打小爱看杂书,偶然在书中看到了一句“因怒而妄动,非大谨慎心,无准备而擅行,乃无谋举动。”

苏洵大受震动,从此奉为至理良言,树为座右铭,再也忘不了。

高中时无聊,也学别人读名著,大家都是买《朝花夕拾》《鲁冰逊漂游记》,最不济也能看看《故事会》,然后苏洵买了一整套《四书五经》。

当然苏洵不会告诉别人,前面那些书他也“被动”的买过。

拿着这看不懂的“四书五经”,为附庸风雅,不论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里子,苏洵每天就告诉自己哪怕装装样子,浑沦吞枣,也得看上一遍,震慑住那些宵小之辈。

好在借着翻译注释,苏洵也算能看懂个百之一二,其中最为喜爱的便是那本《中庸》,最震撼的则是《大学》。

兴致来了,苏洵还特意深入钻研了解了一番书中道理,对杂书中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乡俗道理,深感认同,并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附庸风雅也是得了机缘,苏洵从此算是以《中庸》辅以《大学》开智。

对从《中庸》之中,自己琢磨出来的,稳,苟,之道,苏洵深信不疑。

对那本看不懂的《大学》,苏洵也自己理解出了一个“阳谋之术”。

并决定励志学习,走宽道路。

从此苏洵三观树立,再也不曾改变,行事也是愈发稳重有格局。

然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苏洵三观差点就崩溃了。

这个世界,实在是太不稳了,诸子百家,世家门阀,妖诡灵怪,都是不稳定因素。

好在苏洵出身还算不错,不然怕是现在还得过那朝不保夕的求生生活。

直到住到祠堂旁木质庭院,背靠青黎养老堂,有了些许的安全感,苏洵的心才慢慢静了下来。

前世时苏洵大小也是个白手起家的小老板,加上中庸开智,博览群书,心境功底有,定力也是不错。

这番稳定下来后,借着前世的儒学功底,也是因祸得福,没多久就在一个雷雨夜,苏洵听夏雷过后,感万物俱静。

顺势领悟了儒家一品“格物境”静心的道理,突破到了儒家“格物境”。

“儒家的格物境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探究万物的规律;展现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

“意思用一种潜识的思想,也就是带慧性的思想来观察事物。”

观察万物,就称之为“格物”。

道理很浅显,但是易懂难学,苏洵自从明悟“格物”后,也明白了,为何自家儒学传承《心学精要》上说,心灵的修行是从静心开始的。

只有“心静”之后,才能观察万物规律,进行格物理解。

其背后蕴含的玄之又玄的道理,根本不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可能能懂得。

哪怕是这个超凡显世的世界,灵肉药膳滋补下,八岁的精兵武修常有,但是八岁的格物境心性,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和心境感悟,是不可能悟出来的。

苏洵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是占了前世几十年,人生经验积累的便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