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无问东西(4)(1 / 2)

加入书签

杜如晦问起这个事情来并不是心血来潮,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他要知道大唐的新政在周边的藩属国家中是个什么样子。

生产关系和制度要和生产力相符合,这是在县里的各项培训中,县里的人格外强调的一件事情。很多制度县里能实施,那么放在大唐就很难万全实施,而放在藩属国家,没准就要成为祸乱之源。

不过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起码在大唐证明能行的东西,在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地方,大概也是能够实施的。毕竟在经济基本样式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深受汉文化圈影响的百济和新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拥有变法的基础了。

如果中下层民众接受变法,而没变法的原因是反动势力,包括但不限于王权,军阀等等,那么作为宗主国的大唐,将这个藩属直接收归统治,然后改土归流成立郡县也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而是不是要实施这个行动,就需要杜如晦这个枢密使来下一个判断,一个对百济社会形态发展程度的判断。

这个判断光靠枢密院在和百济交流过程中安插的各种眼线和公开的情报收集还是稍微差那么一点,正经百济的中高层内部是个什么态度,杜如晦也必须要考虑进去。

而尉仇鸾那个卷轴上多次提到的尉仇盛,是杜如晦一个重要的标的物。

而就像杜如晦猜测的那样,这位尉仇盛,就是尉仇鸾的父亲。而所处的社会和权力阶层,也在杜如晦的旁敲侧击下了解的明明白白。

怎么说呢,此时的百济王扶余璋,已经到了倒行逆施的地步。

历史上,扶余璋在位41年,从公元600年一直作大王到公元641年才死,而共和十七年换算一下,就是公元636年,也就是说,此时距离扶余璋的死已经不足5年了。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已经是他的常态了。

另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唐这边开始发展商品经济后,对百济和新罗的吸血作用。百济的土地兼并问题在这个时期,并不是很严重。佃农,自耕农和一部分农奴维持着百济的基本的产出。但是来自大唐的商品让百济的上层阶级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追捧来自大唐的各种奢华器物。除了传统的丝绸外,精美的瓷器和玻璃器,座钟,上等好马,名贵香水,香料,还有来自远海的珊瑚,砗磲等名贵的海洋宝物。

他们追捧这些东西的结果就是,白银和铜的大量外流。这造成了整个百济的进一步通缩,而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银铜等金属,百济的上层阶级开始加速土地兼并,用大量的实物去换取金银铜等贵金属。这进一步加剧了百济的社会矛盾。

从去年开始,百济各地抗租跟起义活动已经非常频繁了。百济朝廷一边派人镇压,又在朝政中打击那些正直的大臣。其中尉仇盛就是这些主张缓解社会矛盾,抑制奢侈品消费的大臣之一。他们以大唐实行的均田制为例子,向扶余璋进谏,希望皇帝能够变法。

而这是不可能的。尉仇盛等一干大臣被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如果不是尉仇盛乃是开国王的后裔,那么他就不是仅仅被罢官了。

但是他罢官回家后依然不肯消停,在认清百济王和那些军头的面目之后,尉仇盛自然不在指望君王的变法,但是他对农民起义也持反对态度。思来想去,发现向唐王朝请求内附是个非常好的办法。

所以他开始写万民书,然后到各个家族的宿老那里去游说。但是他的行事并不隐秘,这事情还是被百济王室知道了。

然后就是整个尉仇氏的灭顶之灾,尉仇氏主家三百多口死的死,为奴的为奴,就跑掉了一个嫡亲的女儿尉仇鸾和她的婢女阿鱼。如果不是尉仇鸾逃走的时候带上了那份卷轴,恐怕其他的氏族也要遭受同样的命运。

在问完话后,秘书监的人又把尉仇鸾送了回去,虽然尉仇鸾非常想知道大唐君臣的决定,但是她也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等待。那位皇帝陛下和宰相们的决断,不是自己这种小人物可以聆听的。

人走了,众人的目光击中到了杜如晦的身上,包括平阳的目光。房谋杜断不是说着玩儿的,在很多关键时刻,杜克明的决断第一可以说是有一锤定音的效果。

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了,杜如晦也不客气,他思考了一会儿,直接向平阳敛手道:

“陛下,百济内附之事,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