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新货郎(中)(2 / 2)

加入书签

所以渤海郡靠海附近的老百姓们,也开始了手工业化进程。在新桥的专项贷款中,他们得到了各种人力或者畜力的编织机,用来编织草绳,席子,苇箔。还有筐子,提篮,草帘子等各种东西,这个可不光是新桥县要用,各地的人家也都是要用的着的。

也许手工编织能出少量的精品,但是要说走量,那必然是机械编织。

至于襄国和武安二郡就比较直接了。在土地产量提升,可以提供商品粮之后,这两个郡开始在新桥县和行台农政司的指导下,种花生这种经济作物了。

花生这种东西什么时候在我国出现现在是一笔糊涂账,最广的说法是1530年左右传入我国,但是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形如香芋,蔓生”、“花开亦落地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而且元朝人贾铭入的《饮食须知》载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吃,滞气难消”诸如此类的记载,而且1958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洋原始社会遗址中,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测定灶坑年代距今4700年。

所以花生到底起源于何处,目前是一笔糊涂账,但是在明清时期,花生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却是不争的事实。

毕竟这是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意思就是你首先要吃饱了才能种这个。

但是这个时空中,襄国和武安二郡上来就是“冀花4号”这种出油率54-58%,亩产350多公斤的玩意儿。而且为了保证油料作物的供应和示范,新桥县对襄国和武安两郡的共十万亩花生进行了肥料和农药方面的直管。

结果就是到了共和二年九月压榨季结束后,襄国和武安两郡花生油产量高达1700万公升,按照约定,新桥县分得700万公升。而这两郡的种植户们,几乎每户都结余了2400公升的花生油。

对于结余的这些花生油,新桥给出的收购价是30钱一公升。这是免税价格。如果有人怕麻烦,那么直接卖给新桥就是了。

有人怕麻烦,直接卖给新桥了事。但是也有想碰碰运气的,比如武安郡元城县的几十户人家就打算把手中的这十六万升花生油,卖个好价钱。

这个自然是要支持的,为此,河北行台布政院商政司,把这十六万升花生油的卖牌挂在了设在馆陶县的南集市里。

这个南集市可不是赶大集的那个意思,这个由河北行台布政院商政司组建的东西更像个期货交易市场。虽然这玩意交易的都是已经生产出来的现货。比如这些花生油,河间的帆船,渤海的土碱和席子,箱笼,甚至行台专营的盐和面粉都会在这里挂牌。

然后各个郡的大商人们就在这个集市内摘牌子组织货源,然后再贩卖出去。

周温的拖船队停靠到码头上之后,往下卸的货里就有花生油。他买这东西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人们确实开始有需求。

《齐民要术》中就有了榨油的记载,但是大规模榨油出现在北宋。在炒和炸两种烹饪方法普及之前,食用油消费量确实不怎么多。

但是新桥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炒锅先不说,另外一种并不需要炒锅的,需要用到油食品比炒菜更早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烙饼。不是那种什么都没有的死面饼,而是有油,有盐,甚至有葱花和芝麻的大饼。

可能这片土地上的人天然对吃有天赋吧,河北军的厨子们对新桥其他的菜色不太感兴趣,但是大饼这东西却几乎成了河北军的新式军粮。而随着河北军征战四方,这种食物也跟长了翅膀一样,迅速的在民间扩散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