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背景:新型经济形态与我国经济发展(2 / 2)
以上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这得益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充分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将中国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种经济体制自身的弊端越发明显,所有制单一、政企不分、平均主义“大锅饭”、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等问题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着眼,准确抓住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不足,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素,建立起了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做了规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后,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势不可挡地展开。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斗,总的来说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由沿海向内地、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通过改组改制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政府职能有所转变,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已经并继续为全体国民所共享。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3.5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活品质大幅度提高。我国用有限的耕地和资源成功地使近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为全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作出了巨大贡献。全面废除了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校大学生数位居世界第一;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居民日用消费品供应充足,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年产销量跃居全球首位。
(二)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诸多风险
1.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过去的十年世界经济形势经历了从欢喜到忧虑跌宕起伏的深刻变化。21世纪的前几年全球经济在经历上个世纪末大幅回落后,开始跌跌撞撞地走向复苏。日本经济逐步走出谷底,美国则以其巨大的需求拉动着全世界经济的复苏,而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的强劲增长势头,更让人们在蔽日的阴霾中看到一缕阳光。但好景不长,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的泥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巨大挑战。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沉重打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提高储蓄率的同时降低消费需求,导致我国出口受到大规模影响,预示着我国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将结束,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了较大障碍。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在美国全面爆发并波及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给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带来沉重灾难。诸多重大金融黑幕被披露,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瞬间倒塌或重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信贷紧缩、信心崩溃是直接引爆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炸弹,世界主要股市纷纷大跌。进入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问题非但没有改观,反而变本加厉,演变成为一场袭击全球的金融风暴。
2008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七国集团财长会上正式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做出几年来最为悲观的经济预估,称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将对经济造成沉重拖累,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也难以摆脱大国经济衰退的牵连。
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逐步从金融风暴的危机中缓缓走出。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正逐渐消散,对遭受重创的金融部门的修复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美国经济复苏得到确认,全年呈高开低走的温和增长态势,美国经济实现本轮衰退结束后首个全年增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欧洲却出现了一场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2009年底,世界著名的三大评级机构(惠誉、穆迪、标普)先后调低了对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这一突发举动引起了全球对于希腊债务危机的关注。2009年希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12.7%,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113%,这一数据远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不能超过3%和60%的上限。而希腊仅仅是这场危机的开始,随后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先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崩溃,也深陷危机之中。欧债危机的出现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经济动荡的局势,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2.国内经济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凸显
中国30年的经济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和我国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国内经济社会积累的矛盾和长期以来经济体制自身弊端在近年来不断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府权力侵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基础地位,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引导和标识作用。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价格信号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仍比较严重,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出现强政府、弱市场的现象。政府权力边界不清,为获得最大化利润,某些握有垄断性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往往直接参与营利性活动,利用行政权力谋取私利,导致行政权力深深地卷入了商业利益的竞争,对企业和民众利益造成挤压或侵犯。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一方面限制了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妨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权力滥用,从而造成官员的寻租和贪污腐败现象的滋长。在一些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甚至呈现普遍化、规模化、系统化的趋势。不彻底改变政府和市场的权力分配,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寻租和权力腐败就难以根除,会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巨大阻力。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也出现了较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区域发展来看,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持续攀升,而西部地区先升后降,中部和东北地区则持续下降,其中东北地区降幅最大,这种总体趋势迄今仍呈现扩大态势。从城乡发展来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经历了由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逐步缩小到80中期以后不断扩大的过程。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居民收入等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刚性化。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条件大大优于农村,至今还有不少农村地区没有完全解决人民群众基本温饱问题。看病贵、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整体水平低、覆盖面小,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之间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对城市交通、治安、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构成极大压力。
第三,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导致国富民穷和贫富分化。在过去30年中,普通居民收入的增幅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及企业利润的增幅,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出现国富民穷的怪相。2011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24.8%,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国富民穷反映了我国居民税收负担过重,2011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过重的税负使得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政府,而非藏于民间。与“国富民穷”怪现象并存的还有日臻扩大的贫富收入差距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上升到0.47,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是导致贫富分化最重要的原因。普通居民收入主要源于劳动报酬,资本参与分配程度较低。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着资本分配所占比重上升、而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日趋下降的趋势。同时,由于近几年以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投资、投机性行为盛行所带来的巨额收益,进一步拉大了以大量资本收益为主的富人阶层和以工资收入为主的普通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普通百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日趋不利的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