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白鼠迷津实验——给自己必然改变的决心(1 / 1)

加入书签

1346年,蒙古军队为实现扩张领土的野心进攻欧洲,并用抛石机向当时的港口城市卡法投掷患有鼠疫而死的平民的尸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细菌战,并且正式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瘟疫,因这场瘟疫而死亡的总人数超过了7500万,甚至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也因此熄灭了战火。

患病之初,人们并不会有太大察觉,但在真正爆发之后,尽管发病症状因人而异、表现不一,但等待人们的往往只有死亡。“黑死病”这三个字令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人民闻风丧胆。不过从现在医学角度来讲,这一场瘟疫则是由被称作“鼠疫杆菌”的细菌所引起,而老鼠正是这种细菌的直接携带者。

除了能够传播疾病之外,老鼠还是森林和土地的破坏者。它们繁殖能力强,在地球的各个阴暗角落里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人们总是对老鼠深恶痛绝,很多人甚至会惧怕它们——尤其是一些胆子小的女孩子,更是经常因它们的出现失魂落魄。

不过,老鼠也有着不同的种类,我们通常所能见到的并不是它们种类的全部代表,比如白鼠就并不常见。许多科学家所进行的实验中被研究的对象往往不会是活生生的人类,而是事先经过无菌处理后的白鼠。

为什么选择白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并且它们能够大量繁殖的特点可以大大降低进行实验所需要的成本。而在众多学科所进行的大量与白鼠有关的实验中,心理学家设计并完成的“白鼠迷津实验”绝对是最为经典的一个。

心理学家在健康的白鼠中随意挑选了两只并对它们进行了饥饿处理,这正像我们人类在去医院进行一些身体检查前需要节食一两天一样。在他们都达到饥饿状态之后,分别将这两只白鼠扔进两个构造一致的在人类看来并不复杂的迷津之中。

两只白鼠饥饿难耐,在迷津中苦苦挣扎并试图突出重围。不久它们真的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到了迷津的出口。不过,它们却在迷津出口处赢得了不一样的接待。一个迷津出口处摆放了一块鲜美的奶酪,而令一个迷津出口处只有一些对停止饥饿毫无意义的水。在一只白鼠享受美味之时,另一只白鼠的肚子仍是咕咕直叫。

心理学家在它们享用完属于自己的奖励之后便又将它们放回到鼠笼之中。不过实验并未到此结束,隔了几天,心理学家又对它们重复了一次“迷宫体验”。

不过在这次实验中,两只饥饿的白鼠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享用到奶酪的那只白鼠步伐矫健,并因为上次留下的深刻印象迅速地找到了迷宫的出口。而那只只得到了水的白鼠却慢慢吞吞,它不仅没有因为第一次经历而迅速找到出口,反而降低了自己行动的速度。

这两只白鼠表现上的差异是因何而产生的呢?显而易见,最终的奖励决定了他们行为上的差别。在对老鼠行为上的变化进行观察之后,心理学家受到启发并认为,人也会因为一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会对自己日后加强或降低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进行调整。而且需要大家明白的是,奖励只是这种后果中的一种,惩罚也可能是一种后果。

所以,当一些人养成了某种不良习惯并屡次在多个公共场合展现出来之后,如果这些人仍然能够做到心安理得,我有足够理由相信,这些人并没有因为不良习惯的展示而获得应得的惩罚,甚至反而因此受到了有共同“爱好”的人奖励。但总归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表达对这种人的蔑视和厌恶并令这种人尴尬、无地自容。

无论是采用“系统脱敏”还是“厌恶治疗”进行行为上的矫正,大的前提都是有着必然将不良习惯剔除出行为的决心。往往越是不受欢迎的习惯越难以改变,在我们有了合理的方法之后,能否将这种方法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要看你的决心有多大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