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视网膜效应——个性上的人以群分(1 / 1)

加入书签

在我的朋友中,喜欢读成功学类书籍可不只一个两个。不能否认的是,优质的成功学类书籍确实能对我们如何进行人生规划给与启发,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行动力——在提高行动力方面,和积极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奇妙之处。

对于那些刚刚接触成功学领域的读者,卡内基的作品绝对是既经典又通俗易懂的著作。他所编著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语言的突破》等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尤其是《人性的弱点》一书,自出版之日起,七十年来始终被西方读者视为“社交技巧圣经”,全世界读者从他的著作中收获良多。

虽然卡内基最为被我们所称道的是他在成功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我们称为“成功学之父”,但事实上,他还有着更多不被我们所熟知的社会身份。卡内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教育家、演说家、人际关系学家和心理学家。作为心理学家,他所关注的焦点在于人格与人际交往,尤其是在个性-人际交往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

两位穿着相同衬衫的男士更容易互相关注,两名喷洒着相同香水的女士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一名身怀六甲的准妈妈也更容易和其他孕妇侃侃而谈。那么对于个性来讲呢?个性之间是不是也有着这种因“相同”而产生的独特吸引呢?

世界上找不到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而在个性上颇为相似的人却并不罕见。卡内基在研究中发现,个性相似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开展人际交往,那些与我们有着相似个性的人更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种相似的个性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注意,就好像我们视网膜中相当大的一块面积轻易地被他们占据了一样,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视网膜效应”。

事实上,环视周围你便能轻易地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我们身边存在着因人生追求、兴趣爱好而产生的人群分类,而因个性不同而导致的人以群分也确实存在着。

《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一代才子徐志摩在他短暂的34年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诗篇。除了诗中所洋溢着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的才华横溢之外,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更被人广为传颂。

张幼仪、林徽因,这两个女人的名字最常与徐志摩一同被后人所提起。

张幼仪是徐志摩明媒正娶的妻子。她和徐志摩的婚姻短暂,在她怀上第二个孩子之后不久,徐志摩便向她提出了离婚。“媒约之命,受之于父母”,徐志摩这样解释他们这场婚姻。然而,在文学家、史学家的研究中发现,这只是一种托词而已。徐志摩个性风流,注重浪漫,喜欢通过诗句表达爱意。张幼仪个性纯朴,讲究现实。个性上的差异才是导致他们最终分道扬镳的最主要原因。

林徽因是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最爱的女人。这毫无争议。徐志摩到达伦敦之后便与林长民一见如故,而林徽因当时恰好与自己的父亲一同居住。徐志摩对林徽因可以说是一见倾心。林徽因个性超然脱俗,清新又不拘泥,正好与徐志摩的个性一拍即合。两人不顾一切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热恋。

事实上,直到徐志摩离开人世的那天,林徽因仍然是他最惦念的女人——他正是在赶往参加林徽因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途中飞机坠毁而亡。此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相伴终老,至于她在志摩离世之后的生活是否快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或许你会鄙视徐志摩的抛弃妻子行径,但你却无法否认徐林之间的个性相吸,最初正是个性促使了这二人的相恋——这二人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小群体。

而且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那些因个性而导致的人以群分往往比因人生追求、兴趣爱好而导致的人以群分更为稳定,难以拆散。这很容易解释,无论是人生追求还是兴趣爱好,它们往往都是不稳定的,比较容易改变,而个性却是相对稳定的成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