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微剧评:社交媒体时代的莱辛(2 / 2)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评点传统堪称世界批评的独特案例,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提供了古典戏剧阅读的经典范例,其中综合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阐释等功能,微剧评在这一点上有与之相通之处。这种看似片断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特征却易于传播。“碎片化的信息,是对大众媒体垄断带来的信息不平衡状态的一种补充。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参照、相互校正的可能。虽然每个网民只是提供一些零散的‘碎片’,但是,当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要更为丰富、立体、真实。”
2.重评价,轻阐释
布罗凯特将戏剧批评的目的归纳为三种:阐释、欣赏与评价。欣赏性的批评,“他的主要动机在于让别人也感觉到该剧的力量,他可以描述他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反应,进而尝试激起读者相同的反应。他可以分析该剧的绝妙结构、角色塑造、氛围,以及其他。”在传统的剧评中,常常是三者兼顾。依托于社交媒体的微剧评则不然,往往是评价大于阐释、欣赏,这当然与篇幅及网站预设的规定项目,提供的服务有关,但也暴露出网络剧评的特征,它一开始便放弃了高屋建瓴的姿态,以直抒胸臆的精神随性而为。
纸媒上的剧评,常常因为碍于面子,只说好不说坏,束缚了观点的表达,导致戏剧评论多泛泛而谈,缺乏犀利独到的观点。豆瓣用户的匿名性,带来了自由的话语权,使得评论相对客观,也保证了评论的质量。
目前豆瓣的王牌功能还是书评、影评、乐评,创始人杨勃在谈到书评的特点时讲道:“豆瓣虽然有大量的评论不是特别工整,也不一定是说得非常精品或者深入,但是它的叙述的方式很简单的,比如说‘这本书烂透了’,就是很简单,但是对别的用户是有效的。对他来说,比他看一个一千字的非常深入的东西要有效得多。因为多数人看书,他只有一个决定,我知道这本书了,我要不要看他,只要做出决定就好了,这是豆瓣上面书评的第一个草根特征。”的确,对网民来说,他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一句评价,这就是互联网文化。这样的一句话,有时却具有极大的力量,孟京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看微博有人说‘老孟这两年质量有些下降’,咣当,我就想了一想,是吗?仔细再一想我就说,哥们儿还可以,那可没下降,还有好多能量没发挥呢!”
长微博的推出解决了微博在表达深度上的缺陷,社交媒体也在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可以展望,微剧评也会迈过这一道坎。
3.有互动,多驳杂
微剧评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互动性,比如微博,具有回复、转发、评论功能,豆瓣每篇评论下面都设置了回复,一篇受到关注的评论,普遍会有若干个回复,有附和,有争论,而其他用户看完一篇评论以后,可以投票对我“有用”或者“没用”,这与传统剧评的“商榷”之类周期相比要快捷得多。
微剧评的基因是草根性的,任何人都可以来写,当然也带来了内容的芜杂。在豆瓣上,对孟京辉《蝴蝶变形记》的短评共52条,毁誉参半,但值得注意的是发帖者的戏剧修养良莠不齐,有些评论甚至与戏剧本身关系不大。
V!lka:孟京辉的戏,看过犀牛,空花,橘子,无政府。但蝴蝶变形记真的是唯一一部让我数次看表的作品。因为形式先锋了?所以内核如此单薄?一开场就申明这是多么年轻与热烈,但年轻狂躁不代表Fwords,sex和毫无笑点的笑话。演员都是熟面孔真投入,但全剧基本只有一种作料,盐,且放多了。除了重口,空泛乏味。
转圈的猫:完全不记得讲什么事儿了对孟京辉唾弃的开始。
那个叫小达的:时隔一年,我记得我盘腿坐在最后一排,还记得绿茶杏仁儿DQ、红色丁字裤、和小兔子的短信以及,黑暗中抹掉的眼泪。
十個雪碧:呵呵。
契:《老妇还乡》的先锋实验版,整个舞台简洁又不失创意,假定性概念运用的很讨巧。
阿之:三俗!
落棋:重口味吧。
一尾小魚:拧巴。
小满:看不懂20分钟后我睡着了。
闲人:瞎搞,糟蹋迪伦马特的本子。孟京辉还是适合情节量低一点的本子,他能耍得开。
fight for you:此时的孟京辉已然能毁掉迪伦马特了。
Suin:本身很喜欢这个故事,但表演方式太别扭了,整体呈现出极度诡异和违和感……另,黄湘丽的喜剧感太强了,自从看了她在《恋爱的犀牛》中的演的红红还是丽丽的,一看见她就想笑,出戏是分分秒秒都在发生的事……TOT。
丛林飞天小猎手:老孟别装逼,再装就春天了。
Exile:只是因为小七说的性感裤衩跟KIDO去的,两个人都睡着了。
日光倾城:完美的话剧,不完美的约会。
烂熟于心:真的很不喜欢这种风格,貌似只演过一轮就再没演过,估计导演自己也觉得不咋,舞台上的脏话和吸烟用多了就没意思了。为了先锋而先锋十万嬉皮:一堆人一起去蜂巢看的挺糙的。
嗜睡症:我无法遏制对它难看的厌恶。
阿·尼柯尔指出:“真正的戏剧评论必须依靠丰富的知识作为评论的基础。他不仅要有戏剧史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剧院史方面的知识。”如果说,传统剧评的审美判断更多的是由评论者的专业人士身份决定,微剧评的价值观更多地由发帖人的草根身份决定。草根化的微剧评显然已经颠覆了这一切戒律,正如网民身份的多样化,评点也最大限度体现着丰富性,传统戏剧批评后面站着一个批评家,现在是一群,他们在公民媒体上演绎着众声喧哗的景观。
三、大数据时代与微剧评的未来
到2010年底,Facebook就已取代Google成为访问最多的网站,“由于超过5亿用户可以更新他们的公开状态,让他们的朋友即时了解他们的所做所想,就像发邮件一样以最流行的方式相互交换更长的消息,参与实时交谈,组织、分享他们的照片,表明地理位置”,而豆瓣也拥有固定用户700万,还有许多用户上豆瓣只为看别人的评论,或者是排行榜,而从来没有参与。
毫无疑问,社交媒体在扩大戏剧影响、增强互动性以及加强戏剧团体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戏剧界对与社交网络互动作用的认识明显不足,如何运用、放大影响、研究分析,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富有草根精神的微剧评正在建立戏剧批评的新秩序,也在呈现全新的舞台艺术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观众是戏剧经验的一部分,“在一种扩展生命和艺术的共同体验中,戏剧和它的观众应该是一对相互配得上的伙伴”,戏剧生产者从社交媒体的评论中,可以得到更及时、真实的回应,必将影响创作主体的选择,并有效利用这个平台,挖掘、分析数据,进行剧本、导演、演员遴选,包括商业推广,而观众从中获得信息和指南,作为是否观看演出的参考,这将是一个新的戏剧时代的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