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偏执型人格障碍:猜疑,永无止境(2 / 2)

加入书签

有两个原因,其一,偏执者对他人的认知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别人是心怀恶意和虚伪的;如果他有机会伤害我,他就会伤害我;只要我不放松警惕,我就不会受到伤害。正是这些假设,让偏执者在对一些问题的模棱两可的解释中,格外关注欺骗、奸计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伤害,从而推断出警惕欺骗、奸计和心怀险恶意图的人是必须的。

另一个原因是,偏执者具有强烈的因人际关系问题而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否定或减轻他自己的问题。

以上两个原因,其实都是自我保护的目的。只是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偏执者的自我保护过度了。

2.4 过度警惕的后果

当一个人带着“他人怀有恶意目的”的信念,来警惕恐吓或攻击的征兆时,他会将任何轻蔑或有分歧的事件都看成故意的、怀有恶意的。比如,当其他人抗议一个偏执者的行动时,尽管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偶然的、没有特殊目的的,但他们的主张还是会被偏执者认为是欺骗的、怀有恶毒目的的证据。这就是过度警惕。

在过度警惕中,偏执者会认为他一直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并且相信他将受到更坏的对待。如果不是恐惧其他人的报复,他很少会好好对待其他人。但是,如果他感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阻止其他人对自己的“恶意”,或者相信他能够逃避追究,他很可能会作出一些怀有恶意的、欺诈的、敌意的行动——这些都是他曾“期望”其他人对自己做的行动。

当然,偏执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面对真正的危险情境——其他人被证实有公开的或隐藏的敌意——的时候,偏执状态对一个人的生存来说是有益的,而且是合适的。

2.5 没有人天生偏执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可以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说的话虽然张狂,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偏执者也不例外。

一个偏执者曾描述了他在年少时被父母或同伴哄骗、受到家庭成员的口头或躯体攻击而遭到嘲笑的经历,以及他的父母曾在他年幼时明确地告诫他的话:世界是一个“互相残杀”的地方,要活下去,就不能相信任何人。此后,他在生活中开始变得敏感,开始对小事作出过度反应,一旦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就会作出快速反攻。但是,反攻的行为没有使其他人对他慷慨和仁慈,反而激起他们对他的不信任和敌意。这种结果显然支持他的负面期望,于是他对其他人的警惕性和防御性更强烈了,这就使得他的偏执的生活方式长期存在、难以改变。

可见,一个人的偏执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环境酿成的。如果一个偏执者生活在一个让感觉到充满温暖、真诚、爱和善的环境中,他就会逐渐意识到大多数人是友好的,是可以信赖的。

2.6 生活启示

偏执者的特点是毫无实据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却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虽然这个世界并他想象的那么恶劣,但是,当一个人以毫无实据的猜疑来面对他人的时候,收获的也只能是敌意,如此,他的世界就变得如他想象的那样险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