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这个世界不是非对即错(1 / 2)
海明威曾说过,偏激的人总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的思想,是消除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看法的良方。尽管对偏激做出了如此准确的描述,但他自己却在对文字的偏激中选择了离开人世。
7.1 海明威的悲剧
1899年,向来以“文坛硬汉”著称的美国小说家的海明威出生。在海明威参加工作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怀着亲临战场感受战争的热切期盼加入了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并投身于意大利战场。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美国,带着无数荣誉、一身战伤和永远挥之不去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在这之后,海明威继续担任记者,并发表了震惊世界文坛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也正是从这部作品开始,战后美国碌碌无为的美国青年开始被人们称为“迷茫的一代”。此后,海明威又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这部小说创作出来之后,海明威在写作上就已经不再得心应手。他的酒量惊人,但不能把他从被病痛与精神焦虑的双重折磨中解救出来。虽然他的生活并不缺乏惊险和刺激,可是当他坐到桌前开始写作的时候,昔日如潮水喷涌的灵感,却会变成枯井。他酒喝得很多,满意的文字却很少。如此力不从心的状态,他日益焦躁和绝望,伴随着缠身的疾病,形成了一天天吞噬着他生命的绝对困境。
1961年,无法走出这个困境的海明威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他既无法忍受伤病又无法忍受自己文字的日趋平庸,他举起了猎枪结束掉了自己的生命。自此,一代文学巨人陨落,留给世人是无限的感慨与唏嘘。
7.2 偏激
偏激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意见、主张等过火。它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
(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总是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他们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他人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他们怨天尤人,爱发牢骚,整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们只在乎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管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总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喜欢与人争辩,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因此,偏激的人一般都缺少朋友。
(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的人总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他们就会认为他一切都好,即使后来的事情证实了他们的错误,他们也不愿意承认。这种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为人处世标准,很容易让他们陷入他人用暗示设置的陷阱。
(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的人在行动上的特征是莽撞行事,不顾后果。
偏激是为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它的产生源于知识经验的极端贫乏,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从而作出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以及错误的结论。
7.3 坏事也能变好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