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管:评价监控(1 / 2)
网络技术不仅为海南省解决文本资源和专业支持提供了有效支撑,也为课程实施、评价和监控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www.Pinwenba.com借助全省教研网络,海南省有关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学校将某些难点课程及其评价工作的实施情况,实时呈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从而通过网络对各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并创立了建构式评价制度。
一、利用网络技术全面监控新课程实施的新构想
(一)基本构想
为了进一步深化推进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0年初,海南省在前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技术全面监控新课程实施的新构想。这个构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围绕“高中课改抓规范,义教课改促深化”的基本思路,结合2010年课改工作计划,结合网络平台建设,结合“三步走”设想(2009年过渡,2010年起始,2011年常态),通过走访先进单位,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题研讨等方式,形成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规范实施标准,建立网络评估监控系统,构建网络评价机制。
(二)具体目标
设置以下具体目标:
(1)建立科学实用的省级网络平台,提供足够的网络技术支持;
(2)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常态化实施规范,明晰重点实施项目的具体要求;
(3)建设精干的监控评价队伍,定时高质地开展规范化评价。
(三)实施建议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常态化实施规范的内容
规范课程实施——
普通高中学校学期教学计划(明确安排领域、学科、模块的开设及其课时安排);
普通高中学校学期总课程表(根据教学计划,提供合理、科学的课程课时安排)。
规范课程管理——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规范化(修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之初制订的学分认定方案,按照设立底线的基本构想,规范学校层面的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范化(对“研究性学习”提出规范化要求,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出具体化建议)。
规范课程评价——
评价学分管理(以学期为单位,利用网络统计各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学分修习结果);
评价选修课程(起始阶段,重点评价各普通高中学校“选修2”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
评价综合实践(按照建构式评价方案逐年进行评价通报);
评价综合素质(设计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规范要求和特色发展建议,据此进行层级评价);
评价高考结果(建立普通高中学生中考入学和毕业升学成绩档案,开展发展性评价)。
2、网络平台建设与技术支持
以“海南学生发展服务平台”为载体,按照规范实施的要求,于2010年4月底前完成程序设计,5月份进一步征求意见,6月份进行专家论证,8月下旬试行在线运作,9月份正式实施。
后台技术的保障:服务器、带宽、维护等。
信息一体化研究:中等学校招生、高等学校招生和我院的过程性管理的学生基本信息一体化统整。
3、关于技术实现
写出技术实现具体要求,明确查询、呈现、统计、分析功能,提出不同角色的网络使用和管理权限。
二、利用网络监控新课程实施,创立建构式评价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公认的新课程实施的难点。海南省依托综合实践活动专业网站,率先于2004年10月起在海口和洋浦等地试点,创立了建构式评价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各普通高中学校每学期将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环节材料及时呈现在网站上,形成电子档案,作为该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证材料,有些试点区域将这门课程的考评结果与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挂钩,促使学校抓好这一难点课程的实施。实践表明,这一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这门课程的过程评价、专业指导教师不足、评价诚信等相关难题,确保了课程评价的全面、客观、准确、公平、真实、有效。
比如,在“诚信”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将呈现的时间固化、将呈现的内容摊在“阳光”下等特点,参与试点的有关学校反映,在这样的制度下,“作假”比真做还要困难。这种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模式,推动试点区域初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使之成为每校必开、每生必修的常规课程。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真正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乐趣,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大幅提升。
这项制度继在海口和洋浦等地大获成功之后,海南省教育厅于2008年初印发了《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方案》,在全省高中学校大面积推广这一成功做法。该文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体确定为各级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要求通过实行网上专家组评价与实地考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级组织、分层负责。省级评价的重点是市县教研部门,省项目组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一次全省性评价,评价对象为在校高三学生;市县教研部门评价的重点是学校;学校评价的重点是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
由于海南省把建构式评价结果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项评比的重要依据,也作为评价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高中学校课改实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作为评估学校是否依法实施新课程的依据之一,与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省级评优、评级相挂钩,促使学校比过去更加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认定学分,从而大大促进了这门难点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截至2008年10月25日,参与建构式评价的单位已经发展到61个,群组会员达到1380个,网站已发表文章44292篇。取得这样的业绩,无论对海南省还是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相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海南省在2007年后组织开展的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过程中,也通过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监控和管理了数千乃至上万名教师同时参加的远程研修活动,提高了研修活动的参与率,提高了研修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后这类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海南省正在全面推进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建构式评价的试验,取得成功之后,其综合素质评价的终结性评价结果和过程性评价的网络档案将成为高中生报考高校的必备条件和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相信这将使海南省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不仅极大地推进这项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和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案例7.3高中新课程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
评价管理平台的开发与研究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该项成果荣获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本项成果申报者:海南中学陈辉(副校长):负责软件设计、规划和实施;岳水平:负责软件开发和制作。海南中学是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综合样本校。本项成果于2009年经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评选确定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推广项目。在此,对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与监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互融合的绝佳案例。海南中学副校长陈辉老师与岳水平老师就此课题率先开展研究工作,并成功开发出一套比较完善的高中新课程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从而使得利用网络全面监控新课程实施和创立建构式评价制度成为可能,使得利用网络技术全面监控新课程实施的新构想得以实现。下面就将这一研究成果摘要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2004年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从评价改革入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评价体系,并用评价作杠杆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使思想认识到实际操作过程获得统一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评价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遇到以下问题:
(1)如何全面、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对学生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
(2)在注重过程的新评价体系建立时,如何收集、保存、管理和运用大量的学生信息(如综合实践活动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