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2 / 2)
1.诊断 根据患儿年龄及喂养史、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结合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
2.分型与分度 5岁以下营养不良患儿的分型和分度如下。
(1)体重低下型 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此项指标反映患儿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型 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慢性或长期营养不良。
(3)消瘦型 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此项指标主要反映近期营养不良。
上述三个指标如在相应指标的中位数-2~-3sd为中度;在相应指标的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临床常综合应用以上指标来判断患儿营养不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上三项判断营养不良的指标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仅符合其中一项。符合一项即可进行营养不良的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1.祛除病因 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根治各种消耗性疾病、纠正不正确喂养方法等。
2.调整饮食 pem患儿饮食调整的量和内容应根据实际的消化能力和病情逐步完成,循序渐进。
(1)能量补充推荐方案 1轻度营养不良:可从250~330kj/(kg·d)开始;2中、重度营养不良:可参考原来的饮食情况,从165~230kj/(kg·d)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加到500~727kj/(kg·d)。
(2)鼓励母乳喂养,按需哺喂 人工喂养儿从给予稀释奶开始,适应后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
(3)注意营养素补充 除乳制品外,可给予蛋类、肉末、肝泥等高蛋白食物,必要时也可添加酪蛋白水解物、氨基酸混合液或要素饮食。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到3.0~4.5g/kg,过早给予高蛋白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大。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3.支持治疗 促进消化,其目的是改善消化功能。
(1)药物 可给予胃蛋白酶、胰酶以及b族维生素等以助消化。苯丙酸诺龙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并能增加食欲,每次肌内注射10~25mg,每周1~2次,连续2~3周,注意用药期间应供给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对食欲差的患儿可给予胰岛素注射,降低血糖,增加饥饿感以提高食欲,用法:每日1次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2~3u,注射前先服葡萄糖20~30g,每1~2周为1疗程;另外,可每日口服元素锌0.5~1mg/kg,提高味觉敏感度,有增加食欲的作用。
(2)中医治疗 中药参苓白术散能调整脾胃功能,改善食欲;针灸、推拿、抚触、捏脊等也有一定疗效。
4.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常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腹泻时的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自发性低血糖、休克、肾衰竭、继发感染等。有感染的患儿,除积极给予支持治疗外,要及时进行抗菌治疗及其他相应的处理。
5.其他 病情严重、严重贫血或伴明显低蛋白血症者,可考虑成分输血。静脉滴注高能量脂肪乳剂、多种氨基酸、葡萄糖等也可酌情选用。此外,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良好的护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户外活动等,同样极为重要。
【预后】
取决于营养不良的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其中尤以发病年龄最为重要,年龄愈小,其远期影响愈大,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易发生缺陷。
【预防】
1.合理喂养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及时给予指导,采用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并及时添加辅助食品;纠正不良进食习惯如挑食、偏食、吃零食,小学生早餐要吃饱,午餐应保证供给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
2.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 坚持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睡眠,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
3.防治传染病和先天畸形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对先天畸形患儿应及时手术治疗。
4.推广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 定期测量体重,并将测量值标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如发现异常应尽快查明原因,及时予以纠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