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2 / 2)

加入书签

一、护理心理学相关理论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于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之一,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强调个体自由意识、责任和自我实现,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因为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看成本能的牺牲品,将人性与社会文化对立起来。人本主义认为,人是具有潜能和成长着的个体,主张关心人的价值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及社会文明有积极作用的问题。因此,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持乐观看法,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而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故又被称为自我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的兴起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该理论认为:1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但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工具;3当人的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始慢慢地把“我”与“非我”区分开来。当自我概念形成以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动力的驱使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积累大量经验。通过机体自动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则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促使儿童回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罗杰斯把这两种体验称为“正向关怀需求”,但儿童这种“正向关怀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评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按罗杰斯的看法,每个人心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他的自我概念,即实际自我;一个是他打算成为的自我,即理想自我。如果两种自我有很大重合或相当接近,人们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两种自我评价间差距过大,心理问题就容易出现。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其后又被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人进一步发展和修正。他们坚决反对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们认为心理学只应该研究看到的、可以琢摸的人和动物的活动与行为,把心理学作为纯自然科学来研究,主张不用“意识、心理、心理状态、意志、思维……”等捉摸不透的词汇,而用“刺激、反应、习惯的形成”等来客观地描述。华生在使心理学研究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方法论是当今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并对行为疗法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其狭隘性也是很明显的。

(三)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不是由一个心理学家所独创,而是由许多心理学家共同努力发展起来的理论,其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1913—2007)和美国精神病学家贝克(a.t.beck,1921)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较具代表性。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人不是被动刺激的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信息加工,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即在感觉登记的基础上,进行编码、译码、存储和提取,也就是知觉、记忆、思维、推理、概念形成、创造、解决问题等过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认知心理学也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四)健康信念理论

健康信念理论(health belief model, hbm)指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用于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理论。hbm由三位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rosenstock和kegels在1952年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成为第一个关于健康行为的系统理论,用于探索各种长期和短期健康行为问题,包括性危险行为与艾滋病(aids)的传播。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

二、重要心理学派别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72)。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受试者对自己的观察和描述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代实验心理学著名创始人之一。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的一位牧师家庭里,早年习医,1856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57~1874年在该校任教,曾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并出版《生理学原理》,1875年改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作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痛觉学说,并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冯特的哲学思想是混乱的,在心身关系的问题上,他主张精神和**是独立的序列和过程,因而陷入了二元论。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心理学大纲》等。

(二)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function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n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有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和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等人。功能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作为个别新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功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以思维为例,构造主义强调什么是思维,而功能主义则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中的作用。功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功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三)格式塔心理学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派别——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ol-her,1887—1967)和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都依靠批判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功能主义)起家,但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两派又有截然不同之处。

格式塔是gestalt的音译,在德文中主要指“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例如,一首乐曲包含许多音符,但它不是各个音符的简单组合,因为一些相同的音符可以组成不同的乐曲,甚至可能成为噪声。因此,分析个别音符的性质,并不能了解整个乐曲的特点。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

(四)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创立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如果说构造主义、功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某种**或动机,特别是**的冲动。**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和动机受压制,是导致病人患病的潜在因素,使该压制得到宣泄,是精神分析学说治疗疾病的手段。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他们的早期理论具有泛**主义的特点,把**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这些都是片面的。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早期发展中,由于某些新的事实的发现,这些事实在旧的理论体系中不能得到正确解释,因而产生了对新的理论的需要,这就导致了新的学潮和新的学派的产生。事实上,每个新学派都从一个侧面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宝库,都是心理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第四节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方式

一、研究方法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方法从属于现代心理学,但又有其自身学科的特殊性。由于护理心理学研究中常同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有关学科的因素和变量,加上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尚且薄弱,而且许多心理现象的定量难度很大,本身常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运用好研究方法尤为重要。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护理心理学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与装置,直接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根据是否预先设计情境,观察法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自然观察法 即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个体行为做直接或间接观察记录后,再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规律。如通过观察研究护士实施生活护理、治疗活动等对病人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2.控制观察法 即在预先设计的一定情境和条件下,对个体行为做直接或间接的观察。

护理心理学研究较多采用的现场观察法,既可以是二者之一,也可以是二者的融合。如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的心理行为观察,所观察病人对病室(预先设计的情境)的心理反应,接近于控制观察法;而所观察病人对医护人员随时走动或发出声响的反应,则接近于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的优点是可快速观察受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所获得的资料容易做横向比较分析。缺点是设计的情境容易对受试者产生影响,故不易反映真实情况。因此,护理心理学多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研究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适用于特别情境下的病人,如神志清醒的急危重症病人。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根据研究目的,预先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口头或书面回答,进而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理甚至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晤谈法或访问法 通过与被受试者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同时观察其晤谈时反应,以其非语言信息补充、验证所获得的语言信息,经记录、分析得到研究结果。晤谈以一对一为主,但也可以集中进行。此法可用于病人和健康人群,是临床心理护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晤谈中完成预先拟定的各种调查问题并做记录,常用于研究病人在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反应。观察法在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评估、心理护理、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广泛运用。

2.问卷法 指采用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书面的形式由受试者填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适用于短时间内书面收集大范围人群的相关资料,如“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均可采用此法。问卷法简便易行,信息容量大,但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程度不同。故必须以科学态度分析、报告问卷所获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问卷法对其他研究方法的辅佐及参考价值。

(三)测验法

测验法也称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受试者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此法需采用标准化、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或量表,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行为量表、症状量表等。在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使用测评人格、行为、症状等表对病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测评,对实施心理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护士的个体人格与职业角色的匹配性研究、心身疾病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等,均需采用测验法。

(四)实验法

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情况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地改变,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所受到的影响,以探究自变量的因果关系。实验法被公认为科学方法中最严谨的方法,也只有实验法能完整体现陈述、解释、预测、控制这四个层次的科学研究目的。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除实验室实验外,更多采用将研究延伸至社会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实地试验。如研究住院病人心理状态与医患沟通模式的相关性,即需以病房为现场开展实地研究,对有关医患沟通模式的某些自变量(如态度、提供信息量等)进行操作,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以分析和研究其中的规律。实地实验具有更接近真实生活、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结果易于推广等优点,是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此外,人为地设计某种模拟真实社会情境的实验场所,间接地探索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模拟实验。如设计护患沟通模拟情境,请人扮演病人,以了解护士个体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等。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根据实验的需要,综合各种研究方法而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

(一)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以个人或某一团体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完整地收集资料,通过对多例个案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的一种方式。护理心理学常需采用个案研究,通过对多个护士、病人的典型个案的研究和积累,便可寻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护士通过对一个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情危急时心理活动的观察记录,将积累的资料加以研究分析,便可掌握此类病人心理活动的一些共性规律,针对其提出的相关护理对策对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都具有实用价值。个案研究的优点是研究对象少,便于进行全面、系统及深入地研究,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一个个案例,从中推出有关现象的一般原则。其缺点是个案研究缺乏代表性,在推论总体上要特别慎重。个案研究是非控制性观察,获得的材料粗,多属于描述性的研究。

(二)抽样研究

抽样研究是从总体中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对其中某一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推断总体的研究方法。抽样研究是目前对某一总体进行研究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抽样法的关键是所抽取样本要有代表性,如人群a型行为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就必须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a型行为特征的个体,考察其冠心病发病率或其他心血管生理指标的变化,为研究提供依据。

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问卷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2.下列哪项不属于护理心理学研究对象()

a.护士 b.病人的心理活动 c.亚健康状态的人 d.健康人

二、简答题

1.简述护理心理学概念、研究任务。

2.简述护理心理学国内外发展现状。

(赵小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