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让我哒清回归“弓马打天下”的时代!(2 / 2)

加入书签

乾隆看向来保:“罗刹那边联系得如何了?”

来保笑了起来:“主子,已经搞定了,他们正在运送五万支燧发枪和200门火炮,虽然火枪是二手的,但有了这些枪械,我们可以尝试出兵了。”

乾隆激动地拍打桌子:“好,加上我大清日夜不停地打造武器,已经可以横扫南蛮了!那些新式武器需要多久才能运过来?”

来保犹豫一下,才道“慢的话要三个月。”

乾隆激动地敲打桌子:“那就整军吧,先让士兵用大清锻造的火枪练习,加上罗刹的五万只火枪,我们已经十万火器大军了,加上各类绿营,弓马,拿出20万大军跟敌人打一场大仗,我们必胜。”

“喳!”

随后,大清的各方命令下发出去。

训练了一年多的八旗士兵更加频繁的练习战术,他们争取在三个月后出征。

而后,一道密旨快速传给李侍尧!

“按照大军编练情况,也就是说三到四月后就会再打一场大战了!”

李侍尧看着总督府外隐约可见的南蛮士兵,惊喜之后便是满心的忧虑。

惊喜的是大清拥有火枪的大军高达十万了,忧虑的是他这欺上瞒下的日子就要过去。

一个搞不好,他就会掉脑袋。

“只希望八旗大军占据优势就行,要不然我这官帽子跟脑袋都保不住!”

“春熙,给老爷化妆,我要去秋夜胡同一趟。”

秋夜胡同内是大清粘杆处的办事衙门。

他要跟他们好好商议一番。

李侍尧却不知道,他跟粘杆处的一举一动,全被陈牧这边得知了。

高科技的侦听乃是降维打击。

李侍尧跟一帮大清官员,就如同没穿衣服的小丑。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无所遁形。

这也是陈牧他们吃定了对方的原因!

总体上来讲,李侍尧还是忠心自己官帽子的。

他提议以稳妥为主,然后他说要拉拢忠诚于大清的士绅,然后搜集所有情报,等待大清军队的到来。

而陈牧这边,也开了一次会议。

“乾隆皇帝从沙俄那边搞来了武器,而且一下就是五万支,还有很多火炮,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本来乾隆皇帝只是改良自家武器的。

他们花费金银从西欧人手中购买武器跟火炮资料,实际上都是陈牧这边给他们的。

陈牧这边掌控大部分海洋航路,西欧人流传出去的武器先进程度被他们严格管控。

可以这么说,乾隆的十万火器军队跟陈牧这边训练的部队,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的。

他们从西欧来的时候,可是带了几十万杆火枪。

这些火枪虽然大部分都融为钢料,但也有一部分转化为新式栓动步枪。

陈牧这边给麾下士兵列装的步枪,装上击针就可以击发纸壳子弹。

也可更改击发装置,变成二战时期的经典栓动步枪。

上次广州港五百人所有的栓动步枪就是铜壳子弹。

不过受困于铜矿产量和以民为本的战略调整,他们只生产了一万多支栓动纸壳步枪装备给驻扎在广州和吴淞的部队。

这些时间并没有大规模生产枪械,反而生产了一批火箭炮弹跟轻重机枪。

这些武器足够对付哒清军队了。

弯岛现在主要是生产各类民生设备。

除了这个,生产线还在生产自行车!

自行车可是好东西,因我大清一直秉承满与蒙的一家亲,我大清骑兵非常多,他们随便一拉就是几十万军马。

南方没有优质战马,二战时期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朋友用自行车在缅甸打出了‘银轮部队’的美称。他们自然也可以学习一下。

反正自行车除了橡胶轮胎难搞,其他都能生产。

而在弯岛的西欧雇佣兵跟治安军队,此刻还是燧发线膛枪装备米尼子弹为制式作战武器。

想要让他们列装一样的武器,必须要兔子达到他们十几倍的时候才能大规模列装。

高中队严肃地说道:“沙俄是不稳定因素,最近我们对沙俄了解很少。上次极有可能是对方泄露的我们行踪,我认为我们要主动出击了。”

袁庆凯不同意出战:“主动出击必定杀伤无数,我们在南方根基还没有打牢固。四个月时间足够我们发展一批新的根据地了,我们完全可以等到大清主动攻击的时候击溃他们。”

“太保守了,不能将主动权给大清,反正我们有实力击溃大清,不如直接从海上登陆津门吧!”

“乾隆不是慈禧,他非常好面子。如此一来,我们必定是跟大清不死不休。”

“可是乾隆恨我们入骨,大家都想早点把对方给挫骨扬灰啊!”

笃笃!

众人扭过头看向敲桌子的陈牧。

陈牧纯纯一笑:“诸位,乾隆老头老是说我大清是靠“弓马骑射”夺天下的!他既然如此吹牛,咱们让他继续这样吹不就行啦?”

众人一愣。

陈牧咳嗽一下:“不是说乾隆仰仗的是那十多万支火枪?我们不如把那些火枪搞过来。”

“十万支火枪?抢过来?”李也眸子亮了起来。

十万支火枪少说有50万公斤钢铁了。

众人不由笑了起来!

大家想到上次陈牧在西欧战场上当搬运小能手的情景了。

陈牧用随身空间搬用东西,速度快又安全,大家对随身空间的便捷非常喜爱。

陈牧可以故伎重施,做个妙手空空的搬运工!

不过十多万支火枪,陈牧要辛苦太多次啊……

这还有点不稳妥!

一直坐着的穆思月幽幽道:“既然是弓马骑射夺天下的,那我们直接让大清回归弓马天下不更加有趣吗。”

“这……?”

搜索

复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