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看来是心有灵犀了(1 / 2)

加入书签

重生光影年代正文卷第四百一十八章看来是心有灵犀了东方宁华侃侃而谈:“你在国外待得太久了,对国内的新形势不够了解,这段时间正在清理企业三产、企事业单位也在脱钩,也就是事业是国家的事,任何企业能不再办事业……”

才出来工作两三个月怎么就太久了,苏长青打断了她的话:“我只是倡议者,就像谢晋导演倡议创办上海电影节那样,接下去具体如何操作……”

东方宁华也打断了他的话:“上海办了电影节又如何呢?几年过去了,那边的电影行业有多大起色?带动行业发展了吗?好像也就那么回事,中国目前不缺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苏长青努力回忆二十年后上海电影节的光景,一时还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北野武说日本又开始膨胀,未必是什么自我反省之词,重点是说他们又发展到了一定水准可以搞电影节了,进而侧面提醒苏长青时机未到。

印度也有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和东京齐名,号称亚洲三大电影节,除了印度人还有多少其他人知道?

这么分析似乎也有些道理,电影节是一种号召力,以国内目前的发展水平的确还需要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但任何事都能两面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短期可以衡量价值的,要干大事就没有必要一分一厘地计较。

东方宁华干脆把话说得更透彻了:“像您这样声望的导演,如果公开向广电、文化以及宣传部门倡议,应该会得到回应,以我的估计,经过考察最终很可能是广电和北京市联合起来做一个。

或者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个升级改造,二者都有可能,不过无论最终怎么做,一旦做起来了就和您没什么关系了。”

听她的意思,苏长青就是唱高调,没有好处的事是不会干的,只要把真相说透了自然也就放弃念头了。

其实这些苏长青当然也都考虑到了,京圈比上海的情况复杂许多,各方势力能量都很大,老艺术家可以登高一呼,但分羹时恐怕排不上号。

可这两天他正在热头上,总认为能和韩厂长能谈出一个合适的模式,毕竟十几年后北京电影节也的确搞起来了,他现在不过是抢先几年把活干了。

他甚至有了初步设想,比如将电影节办成某种公私合营模式的文化基金会,这几年政府以政策、土地入股或者所谓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兴未艾,仿照成功的企业模式做文化不是不可能。

不过听了东方宁华的话苏长青还是心中一动,突然意识到有些事也不能太拘泥。

如果先给东方宁华打电话,他可能会很坚持一番原来的想法,但见了凯哥之后活泛多了。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听了电影节想法不假思索说好的,有些事恐怕还真得尊重历史。

如果创办电影节真的还不到时候,为什么非要与历史规律拧着做呢?

应该站高点看问题,把问题拉开来看,比如倡议成立上海电影节的那个老艺术家最终干什么去了?

最终成了横店创始人,一个正经的影视基地,和凯哥后来的旅游电影城不一样。

这样的历史可能更有价值。

再想想凯哥那种聪明人二十几年如一日搞地那些不怎么拍影视剧的影视城,为了什么,难道疯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