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华夷(1 / 2)
张三将土地与人口的关系讲的跟通俗,手下之人全部听懂了。刘存生问道:“先生!这就是我希望营不但要执行土地公有制度,而且还要执行长子继承制度这样看起来有些矛盾的制度吗?”
“存生说的不错,一个村子就那么多土地,与其让老百姓不断繁衍人口多到整个村子的土地根本无法承载,不如提前分流,将一个村子的人口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将多余的人口转移到其他人口稀少的地方,或者转移城里成为工人等非农业人口。
当然转移到城里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真正治本的办法就是开拓,一人十亩地能够活的很好,那么一亿人我们就得准备十亿亩的土地,以供百姓耕种,如果大明没有这么多土地怎么办?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想办法提高亩产,把原来的十亩地养一个人,变成五亩地养一个人。另一个就是开拓,为百姓寻找新的可耕种土地,将多余的人口迁徙过去。提高亩产很难,我华夏百姓一直都在想办法提高粮食的产量,什么时候能够有产量的突破,需要时间和机会不可强求。向外扩张开拓要比提高粮食产量要容易的多,我们只好先易后难先寻求开拓领土,将失地的百姓慢慢地迁徙过去,只要将人口的规模控制住,人们就会发现兼并土地无利可图。你就是拥有再多的土地也要有人给你种地才行,没人给你种地,买地的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谁也不傻只要人们发现了买地没有利润,自然会把钱投资到其他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大明现在的情况就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再加上天气干旱,土地绝收的天灾,贪官污吏横行,士绅勋戚贪婪的人祸,才导致了流民遍地,烽烟四起。
这就是农业国家的矛盾,首先人口就是资源,就是国力,任何一个朝代只要当政者不是脑子有毛病都会鼓励生育,人多才能种更多的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服更多的劳役,建更多的宫殿。
可是人口的增长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土地的承受能力,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承受能力,人地矛盾就会尖锐,社会就是出现动乱,百姓是要穿衣吃饭的,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百姓是会造反的。
我华夏大一统的朝代的灭亡,大多数都是因为人地矛盾导致的农民造反动摇了王朝的统治根基,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我们现在谈判的重点,我这里就不细说了。
明天的谈判重点有三条,第一条无论建奴还是祖家军必须迁徙新大陆,第二条汉人与建奴是合作关系,要给予汉人一定的自主权,第三条不得独立,必须使用大明年号,语言,制度。在大明境内我们和建奴是两个族群,出了大明境内我们都是华夏苗裔,都代表着华夏的脸面。”
众人听得若有所思,更多的是不理解,李铁柱不解地问道:“建奴明明是蛮夷,怎么能跟我们一样是华夏苗裔呢?”
“建奴是蛮夷不假,那是因为他们和我们生活习惯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因为他们多少代人都没有接受过我华夏的正统教化,早已根据生活习性形成了一套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有区别于我们的文化习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