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才难求(1 / 2)
孙传庭对眼前这位激情演讲的少年越发的琢磨不透了,这样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为何如一个历经世事的中年人,能够敏锐的抓住一切有利的事情,作为鼓舞士气的样板,本来自己两个干活落后的士人,在这个少年的嘴里便成了坚持不懈的代表,并引申到了治政之上,反应之敏捷,思维之宽广让人叹为观止。
这世上真的有生而知之之人吗?不然这个少年的一身本事又如何解释。
这种话在后世人的耳朵里都听免疫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没有点心意,人家都不当一回事,可是这些略带煽情的话放在明末这时代那就是妥妥的打鸡血。
在场的各级官员都是备受鼓舞,对孙传庭与孙元化二人投以敬佩的目光。大明能够考取功名之人在老百姓心里那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哪能干黔首百姓的活计。
希望营的官员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出身,对有功名的读书人有着天然的敬畏。
如今亲眼看到在他们眼里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也和他们一样弯下尊贵的腰身,与他们一起下地割麦本来还有一种你们也有今天的幸灾乐祸之感。
可是当张三说他们以富贵之身还能坚持割完自己的那份田亩,凭着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出成绩。
众官员仔细一想,发现确实如此,人家两位能做的事,他们恐怕做不了,他们能做的事,人家两位都能做。
这能不让众官员提起精神,认真学习,努力做好手边的工作,不然有一天希望营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还能保住现在的位置吗?
看着众人都是激情满满,并没有因为下地做体力劳动而不满,张三很满意自己刚才的即兴演讲,让这些官员有了前进的动力,虽然希望营是以普通百姓为根基,官员也是从普通百姓中产生,但是这些读书人无论是谁,用最苛刻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也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女儿往这些官员中间放几个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再加上类似今天的引导就会产生鲶鱼效应,为了不让读书人抢走他们现在这个做梦都没想过职位,就会自觉的努力工作,学习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潮流。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整个宣府加山西的秋收工作全部结束,宣府由于水利设施完善,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根据农业司的测算,宣府今年的全部新粮足够宣府两倍的人口食用,也就是说极限条件下,宣府能够养活宣府两倍的人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