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海外人才入流(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早上八点十八分,木龙实验室剪彩活动按时举行,剪彩结束后,刘凡召开了记者发布会。

“大家早上好,昨天熬了一个通宵,黑眼圈有点明显,希望媒体朋友们一会儿帮我后期p一下黑眼圈,毕竟我现在走的是偶像路线。”

刘凡上台简单调侃了一句,继续道,“玩笑归玩笑,不过昨天晚上通宵的事情是真的,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因为演讲这样的事情紧张过了,但这一次我真的特别紧张,因为这一次我要讲的是研发这个东西。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自己也算是一名研发人员,只不过我的运气比较好,研发出来的东西换来了巨大的财富,让我成为了一名所谓的企业家,甚至还戴上了类似青年首富之类的帽子,但我最享受的身份,始终是做一名科研人员。

因为科研本身是一件快乐而又极具深远意义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才,时代拿什么进步?可正因为我本人也是一名科研人员,所以我同时又很清楚,科研人员的无奈与苦涩,这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科研环境。

在什么的讲究快餐商业化的时代,这阵商业风也吹进了科研界。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公司有一名四十六岁的科研人员叫王海,他是麻省的博士,来我们木龙科技一年的时间发明了21项专利,而且这21项专利都很有质量。

但就是这样一位我十分欣赏的科研人才,在过去20年间总共的专利发明只有3个,而且都没什么太大的使用价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跟他进行过一次深入的沟通。

王海告诉我,他这样的人在科研领域其实是属于大众类型,也就是本事是有的,但算不上天才,在大学里也没搞出太像样的论文,所以很难被顶尖企业相中。

但是自己出来找工作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稍微像样点的企业都会跟他谈投入产出比,而且还要快速见效。

要不就是我投入几百万,你多久能给我突破什么什么技术。

要不就是问你,你觉得现在研发什么赚钱,大概投入多少,多久能见效。

王海说,他不是商人,他不知道什么赚钱什么不赚钱,他只知道什么技术是需要我们科研人员去开发的,什么技术是可以推动科技发展的,什么科研是对人类有意义的,至于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他真的不知道,我相信对于绝大部分像他这样的科研人员来说,都不知道。

当然,也有不这么急功近利的企业,他也去了,但无奈的是,往往那样的企业科研资源,科研设备都是相对落后的,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先天条件就会有很多的限制。而且专注科研的企业真正做起来的很少,绝大部分都倒闭了。

所以慢慢的,王海对科研的看法是,他也不排斥科研商业,企业肯定要赚钱才能更好的搞科研,但是科研和商业化的一个平衡点很难找,这就导致太商业的企业科研不纯粹,太纯粹的企业商业不成功,这是他工作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看法,而且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答案,没有找到那个平衡点在哪。

所以这个平衡点在哪?说实话,我也给不出答案,但是我相信有一个做法应该是不会错的,那就是有赚钱能力的企业可以把自家的研发环境做的纯粹一点,如果这样的企业变多了,那么纯粹的科研环境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