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艺术创作”与“乐趣”(1 / 2)
随着对工作内容的日渐熟悉(挨骂的次数逐渐减少),一方面我开展了“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偶发的许多“乐趣”慢慢浮现。
早上炸完“油条”之后,就是将加工发酵好的面包,准备放入烤炉烘烤。晨间加工的都是甜包,都比较简单,不过是刷一层蛋液,或者网筛均匀滤撒些糖粉,割些小刀口等等。等烤完出炉,再根据每个品种加入馅料,比如肉松面包,挤上一层沙拉酱然后粘上肉松;“红豆华尔兹”,中间剖开加入红豆,再淋上果胶;给各种肉卷撒上些葱花等等。
我从没吃过我自己亲手加工制作过的任何面包,从始至终都没有,不仅因为不想花钱买。
中午的烤制工作是一天中继炸“油条”之后的又一“畅游时段”。
首先会烤制欧包,欧包类型杂多,加工的花样也多,但还是以割刀口和撒粉为主,有的会挤一些特殊酱料或撒一些辅料。温度与上午甜包不同,甜包上下火一般205℃-180℃,而欧包则是230℃-205℃,烤的时候也得先喷气。因为欧包普遍比较大,而且馅料充沛,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烤制,所以时间一般也更长,至少15分钟以上。
这一时段之所以称之为“畅游时段”,倒不是因为欧包,而是因为“吐司”。其实面包店里一片片的吐司,其原生形态是一个横截面近正方形的长方体,然后均匀被切割成了多片,因而吐司的面团都是放在模具中塑形醒发。入炉烤制之前,如果希望出来的是很规整的正方形截面,就会把长方体模具的盖子顺着两侧的滑轨插入,其实这样也会让面包口感更加紧致结实,因为受热过程中盖子相当于一个外力压着想膨胀的面团,而如果希望出来的是一个个小山包,那就不加盖。吐司基本都得烤上个半个小时左右。
打开炉门,“惠风和畅”,炉内憋了好久的暖流前来迎接,瞬间将我包围。拉出烤盘,在地上先震两下,松弛下模具,然后,逐个拉开模具的盖子,将吐司一条条整齐倒在条格盘上,透气冷却。在换成不粘模具之前,将吐司倒出来是个特别“艺术”的活儿。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从炉内240℃来到40℃的环境里,“热冷”交替,所以吐司和模具之间会生成水蒸汽,从而阻碍了吐司与模具分离。但操作又不能太暴力,不然弄“畸形”了,卖相特别差。所以,我一般会先用非常纤薄的锯刀,顺着模具内部四面“溜”一圈,每当这时候我都觉得我是个艺术家,在用画笔“描边勾勒”,此时再倒转拍一拍,大部分吐司都可以出来,但也有一些可能是底部脱离不了模具,这种一般我把它先倒放在旁边,模具底面朝上,然后继续出其他的,因为每个吐司出的时候都得震一震,所以我接下来的都在它们上面震,有时候有两三条放那,我就依此带着点节奏和韵律地在那几条上面震,就像在打鼓一样。所以,每次出吐司的时光,都是我“艺术创作”的时刻。
而之所以说“畅游”,是因为,虽然我极具“艺术天赋”,但毕竟我的演艺工具是从240℃或260℃炉子里刚取出来的玩意儿,即便带着耐高温手套,每个吐司俨然还是一个火球,长期使用的手套在一些关节部位因为磨损,会愈发滚烫,而抱着这些火球在面前“耍”,“火热的吻与呼吸”都扑在了我的脸上。未出的暂放在地上,空间有限,它们紧密地围在我身边,暖流“温暖”着我的腿和身子,仿佛纵深“畅游”在火海中。出完三十多条吐司之后,“艺术演出”结束,也可以从“火海”里上岸了。
师傅们总是嫌我活儿慢,所以出吐司时候他们会出去凉快一下抽支烟。直到临走前夕,有一天我休息,是师傅出的吐司,但可能用力太猛,“畸形”了,老板娘看了不太高兴,于是俩师傅归因在了模具太差,应该重新买不粘的模具。而我也沾了点光,至少那之后的一小段日子不用在火海“畅游”了。
说起我们老板娘,这着实是个非常值得一提的人。先从她的两个孩子说起,她的女儿和我同年同月生,同是高三毕业准备升大一,平时没事儿的时候会来前台帮忙。对了,必须得提一句,一开始无论她儿子还是女儿,我都完全没以为是老板娘家的,因为,她俩孩子的形象和她自己的形象,观感上而言,完全就像是“基因突变”。
她女儿肤如凝脂,娇柔清秀,目光灵动,圆圆的脸,平日里特别随和,性格很开朗。因为她是艺术生,所以出分数比我早,出分时候还找我吐糟和聊择校(因为担心学校要军训,所以次月就报备了辞职,以便结工资,也就没有再隐瞒要去上学的事实)。姑娘确实很有气质,后来去了N市最好的艺术学校学编曲,据说当年全国只收十个人。
而她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也是白白净净的,只是有些瘦弱。和我没有交集,只是见过几眼。但是还挺有故事,据说因为比较瘦,所以每次打架总是打不过人家,去学了拳击、跆拳道、空手道,都还是没用,老板娘还因此找了经常欺负他的同学的家长谈过,但是老板娘在后厨和我们聊天的言语之间,显然更气自己这小儿子一点魄力都没有,架都不敢狠狠打。
就是这样一对儿女的母亲。我刚进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师傅让我喊许老师,我不懂为什么喊老师。后来得知原因的我,也是深刻体会了何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许老师”其人,穿上小高跟,身高约七尺,体态浑圆(浑圆的概念,就是只有肚子没有腰),走起路来,略像慢十八拍版秧歌步(大概因为无法全身整体移动罢,扭动前行可以借力)。肤色黝黑,浓眉大眼,偶尔还会化妆,喜欢涂亮粉色(一大“亮点”)口红,脖子在双下巴之下隐约可见。很有当代女版李逵之风范。最喜欢的动作是双手背在身后,身体重心放在右侧,略微伸出左腿在左斜前方(之所以微伸,是因为腿短),然后昂起头,露出她大概“1cm长”的脖子,边看着我们操作,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主职业是钢琴老师,副业是管理我们这家全市连锁面包店。
以上叙述,毫无半点夸张诋毁,原版再现,甚至有些不足。我当时甚至怀疑她俩孩子是不是她亲生的,不过后来见到了一次孩子他爹,心中茅塞顿开,原来美丽基因在此。我不想做什么阴谋论的揣度,而且一直也坚信这世间真正的爱情,是不可为外人道的,所以唯剩一念叹服。想想上世纪那个年代能从小学钢琴,老板娘至少是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据说因为有些人脉,所以下海和老板一起打拼,初入房地产市场的时候,经常陪老板去应酬,所以练就了一身“酒艺”。但具她自己和我们说:“我从小喝酒就不醉,不管喝多少,就是喝不醉。第一次喝酒时候,喝一瓶白的都没醉,所以喝酒对她来说就跟喝水一样。”讲真,我一直想见证这个技能。
后来赶上了房地产浪潮,财富积累的同时,人脉也在迅速扩张。比如我们店,做出来的面包本身堂食外卖是一部分,更主要一部分是酒店的订单,定量定期送到各个酒店里当作自助餐里的点心。与此同时,因为N市地铁站的部分出口会允许利用空间,设置一些类似于书报亭大小的“格间”,而地铁站内人流量充足,更适合跑量销售,于是我们店就招商加盟,在近二十个地铁站点内,租下“摊位”开“邻里店”,完成了地铁站内的“品牌连锁”。这些“摊位”本身不制作任何产品,由总店(就是我们)做好,然后运到那些站点去售卖。
因而有时候听人说什么什么很赚钱,你看他做这个一年能赚多少多少,我总是笑笑。即使一个很多人看不起眼的面包店,门道都能如此有声有色,何况这万千大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