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开禁之争(2 / 2)
元朝不仅是陆上的大帝国,海上也有相当影响。元亡后有些遗臣逃到海上继续反对明朝,例如“誓死报元”的陈友定的余部。
这些海上敌对势力无法轻易剿灭,故而只能消极防守,实行海禁。
总而言之,明初海禁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是才在当时环境下作出的重要选择,其中海防安全上的考虑是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明对于海上贸易越来越需要,所以,开海和禁海之争也随之而来。
大明百多年来,朝廷也利用种种理由,时张时弛地维持海禁。
仅仅在海禁政策方面,朝廷便存在着严禁和弛禁两派,而在民间则出现了诸多的反抗大集团。滨海之民以海为生,海禁断了他们的衣食之本,必然起而反抗。
到了如今,虽然海盗倭寇横行,但是宁波双屿岛却还是成为世界性贸易中心,来自遥远泰西等国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运到这里,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
如今汪直被抓,自然有人欢心鼓舞,汪直这样的大海盗,被内地一些民众恨之入骨,却也有称赞汪直者。
汪直在东南海滨“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馈时鲜,或馈米酒,或献子女”。
就连名将朱纨也曾说:“三尺童子,亦视海盗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仇雠。”
由此表明,沿海百姓并不把汪直集团视为“倭寇”或“海盗”。
杨林等人,就是利用这点,将朝廷对于汪直的态度扰乱。
当时就有许多大臣提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甚至有人拿出胡宗宪主编的《筹海图编》,以此说事儿,更是点燃了朝中一些大臣建立海上强国的狂热希望。他们认为,如果朝廷可以利用汪直,并且宣布海外贸易合法化,不但可以使海盗不剿自平,而且,中国将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
就在这时,又爆出汪直给朝廷的《自明疏》说:“窃臣觅利商海,卖货浙、福,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事,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夫何反罹籍没家产,臣心实有不甘”。
如此,汪直的生死变成了开海和禁海之争,朝中舆论陷入了僵持和拉锯战中。
而背后操纵的杨林等人,此时才稍稍松了口气,只等着朱六回京,商量下一步的行动。
即使不能救出汪直,也要拖到陆炳回京。
……
而此时,陆炳已经到了云南。
陆炳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和十万大山,不禁苦笑:“果然是个藏身的好地方啊!”
张举在一旁笑着道:“探子已经放出去了,孙权和黄莲儿两口子也亲自带人已经先进去了,很快应该就有消息了。”
陆炳叹息一声,道:“这要找到什么时候啊……。”想着如今汪直还在被关押着,京中也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子了,陆炳实在有些忧心忡忡。张举宽慰道:“放心吧,有杨林和朱六两位兄长在,王兄弟肯定不会出事的,说不定这会儿他们已经把汪直救出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