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丈夫当立不世之功(1 / 2)
宣和问梁登乐和林春令:“阿乐,春令,我们到年底就完成学业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打算?”
梁登乐苦着脸:“我只想打猎或者捕鱼,但是父亲要我跟他学打铁,我哥要我去考福关修道院,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林春令答道:“我想去考福关修道院,但我现在还没有气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如果考不上的话,只能再去考州学了。”
宣和说:“修道院招收弟子不一定要求有气感,只要资质好就行。修道院也有开设武科,没有气感的话也可以练武,走武修一途。我觉得你可以考上的。”
林春令道:“但愿可以考上吧。”接着又问宣和:“那你呢?准备考哪里?”
宣和回答说:“我也没想好!我想考京学,但是离家太远。父亲说我年纪还小,考州学离家近些,有事情也赶得过去。”
接着他转头问陈孚:“陈孚,你要和我们一起去考国学吗?”
陈孚不解:“我都辍学了,也可以去考试入国学吗?”
宣和笑了:“可以啊,让我父亲帮你写封推荐信,就能参加考试了。”
原来,大乾王朝的教育,分为学塾、国学、太学三个阶段。
学塾开办在乡村,由村民自建学舍,聘请夫子,夫子的报酬一半由村里公费支付,称为聘金,另一半由学子分摊,称为束脩。学塾学业年限六年,前两年为启蒙,中间两年读经史,后两年学作文和数科。
国学由各地官府开办,学子需要缴交一定的学费,学业年限也是六年。国学分为修文和修道两类。
修文的国学由国子监管辖,有开办在县城的称为县学,有开办在州府城的称为州学,有开办在京城的称为京学。县学、州学、京学的学业内容都相同,只是因为办学的资源不同,学子修到的学业水平也就不同。一般地说,京学水平最高,州学次之,县学再次之。
修道的国学归道录院管辖,只开办在州府城和京城,均称为修道院。
太学由户部出资开办,学子不需要缴交学费,学业年限三年。太学也分为修文和修道两类,修文的太学称为太学院,修道的太学称为道学院。修文的由国子监管辖,修道的归道录院管辖。
各类学院统一在每年正月开学,腊月结束当年学业,过年休沐一个月,学院也都在年底休沐时招收新生员。
学子们一般读完学塾读国学,读完国学读太学,最后求个一官半职。但是,各类学院并不要求学子必须修完前面的学业才能入学,而是只要通过资格认定、考试就可以入学,这也让辍学的人都有了复学的机会。当然,资格是有门槛的,考国学的要有学塾的推荐信,考太学的要有国学的推荐信,还要有当地县以上官府的推荐信。
所以宣和说,陈孚虽然辍学了,只要有宣夫子写的学塾推荐信,也能参加考试。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入学。
他们三人都是和陈孚同一年入学塾,年底就学满六年,是到了选择的时候了。
陈孚暗想,我现在跟齐先生学艺,怎么好半途而废呢?不过,我也不能总是一辈子呆在村子里,还是要出去见世面的,难道真要去考国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