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过时的《丁丁》(1 / 2)
12月24号,新的周一。
对于上个周末21号-23号的影市发生的事而言,依旧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漫威喜的是《银河护卫队》以4219万票房取得连冠,并以整体跌幅不到百分之51的下滑曲线在4088家影院里,单馆入收10320美金,且周日对比周六以及周六对比周五的平均环比跌幅惊人的维持在了百分之14(说明观众买气比较稳定)。
所以第二个周末过后,《银河护卫队》的北美票房累计来到了1.765亿,全球入账4.37亿;
华纳喜的是,周榜排在第二位的还是《大侦探福尔摩斯2》,收下了1747万的周末票房,它的上映影院没变,依然是3703家,一周下来接近55%的总上座率也让电影圈屡屡投去关注,总之它对于自身市场受众延续的也颇为稳定;
阿汤哥也很喜,《碟中谍4》不减反增,控制开画院线,以口碑、饥饿营销的策略实施的很成功,在拿到1325万后,因为开画规模的问题,曲线比《银河护卫队》还要平滑,后势十足的同时民众对他的好感度节节拔高,不再像2年前被黑得那么惨;
可上述的人对影市成绩都能接受,那愁的是谁呢?
愁的自然是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以及承销这两位联手制作《丁丁历险记》的发行商派拉蒙。
这片口碑还行,但就是没人看,3D+动捕CG的制作模式在好莱坞就没成功过,前有《贝奥武夫》,后有经典长篇漫画翻拍《丁丁》。
虽然卡梅隆在拍完《阿凡达》上映席卷时在某个采访里说过他对里面为什么要用真人代替一部分渲染工作反而加大了工作量的行为做过注解,说角色CG需要灵魂。
这句话好像也是对当年《最终幻想》的惨败,观众评价代入不适有一定的见解可能,毕竟在恐怖谷效应的心理驱动下,大部分人看到模仿逼真的影视作品总感觉怪怪的,知道它是“人”,但也不是人,硌得慌。
但问题是,运用了这么多、这么烧钱的前沿拍摄技术搞出来的产物《丁丁》,它确实让“角色”更活灵活现,但却忽略了动画片不需要太强的真实感。
《阿凡达》终究是未来科幻,《丁丁》的争取受众却是应该瞄准儿童、少年市场,走的是类似迪斯尼那样的合家欢类型。
但偏偏《丁丁》上映后,小孩子们不喜欢《丁丁》。
非要说的话,他们可以对皮克斯那种一板一眼的建模渲染打造的3D动画热爱不已,却对同样制作精良非常烧钱且拥有比较广阔的阅读基础的《丁丁》喜欢不起来,也足以看出有多大的差距。
当然,据一部分媒体报道,一开始,斯皮尔伯格是想把电影拍摄成一部真人电影来着,他向彼得-杰克逊寻求技术支持,希望他的维塔数码能帮忙制作一只逼真的白雪。
可阴差阳错的,杰克逊本人恰好又是丁丁的粉丝,他说服斯皮尔伯格,漫画片就应该用动画的方式搬上银幕。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两个人一拍即合,斯皮尔伯格也接纳了他的建议,引入杰克逊当本作的制片。
于是等到斯皮尔伯格用了32天的时间就把相应的摄制部分完成,而彼得-杰克逊却因为忙着《霍比特人》,只是在开机的第一天出现在了片场,随后就没来过,只是偶尔用会议软件通过远程聊天了解影片的进程。
直到这部本该让人“震惊”,两个顶级大导合作,结果化学反应不怎么好倒也是变相的震惊了好莱坞。
怎么说呢,它让很多人都跌碎了眼镜,都不能说影片发挥失常,因为它评分和专业水准都在,审美这一块拿捏的死死的,完全不是烂片,但它却得到了烂片一般差劲的成绩反馈。
《丁丁》自23日公映,很轻松的在院线那部拿到了3087家影院的放映规模,毕竟院线老板们哪知道彼得-杰克逊+斯皮尔伯格的组合都能输,可事实就是影片首日只收到了230万的票房。
从第一天上映,到第一个周末结束,每天的票房百分比都没有增加多少,这简直就是未老先衰、命不久矣的势头,毫无疑问……它成了这个年尾圈内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
派拉蒙呆住、北美院线联盟也有点不知所措,就连第三次跟彼得-杰克逊合作的动捕一哥安迪-瑟金斯也有点懵,毫不掩饰在记者面前的懵逼样——
《丁丁》1.3亿的制作经费,绝对不低于5000万的宣传成本,可以说派拉蒙给得待遇并不低,也很看好这部作品的市场前景,但首周末不到970万的票房,平均每家电影院只收到了3132美金。
3D厅票价8.9美金,也就是说这三天下来,每家电影院只有350多名观众去看了这部电影,按排片三场计算,每场不到38位的选择实在是对不起这等卡司和宣发规模。
如果是B级片,这数据非常优秀,但放到A类动画大作上,就是非常拉跨。
为什么?
《洛杉矶时报》是这么点评的:“《丁丁历险记》显然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尽管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但是在这部动画上映之初,我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看好。因为之前有几部类似的动画都遭遇了不同的失败。
第一部是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投资1.37亿美金的电影,最后票房只有3200万。关于赔本的原因众所纷纭,我认为,除了缺乏一个吸引人的剧情主线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人们对CG真人电影的接纳度不够;
到了2007年,预算1.5亿的《贝奥武夫》上映,北美票房为8200万美金,全球总票房1亿九千多万,也是赔了,但第一个实施了利用真人建模动画角色的路子,让观众初步了解了这样的方向。
《贝》其实本事故事也算热血、精彩,但是仍然没有让人感到拍手叫好的地步;
再就是2009年末、10年上半年《阿凡达》的热映,一举推广了3D电影的概念,它对于以后3D电影的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身它的噱头可不是CG动捕,那只是其中加分的一项。
那对于我来说,看完《丁丁》,3D效果还是赞的,比大部分伪3D片感官更舒适,并不刻意,而且故事也讲得顺畅,能看得出制作团队的用心。
比如丁丁的材质比一般的三维动画要做的精细,观影过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到角色的头发丝和皮肤的小雀斑。
甚至说对那些喜欢英伦范和复古风的影迷,在这部电影中会体验到操着欧洲口音英语的丁丁对抗拿着老式机关枪的歹徒。
但也仅限于此了,它终究给不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所以很遗憾的是,《丁丁》的存在还是证明了用动捕的方式填充动画CG是一种错误的思路,特别是当它定位儿童、青少年市场,但这两个年龄段的观众却对此毫无兴趣的时候。”
相比纸媒的委婉,网络上的一些影评自媒体可就犀利多了,尤其是某位大v带着刺的发声——只能说:斯皮尔伯格的那套东西有些过时了。
“看《丁丁历险记》给我一种很别扭的观影感受:说还原吧,丁丁的翘发造型、小狗白雪、阿道克船长的船长服、杜邦兄弟的拐杖礼帽都跟原著别无二致。
只不过,从2D的平面简笔漫画,翻新至形象更为细腻逼真的3D动作捕捉动画,怎么看都跟童年的记忆挂不上勾,一入眼,心里就觉得不对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