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远程会议(1 / 2)
这次召开的剧本会的主要工作是解构角色、梳理台词,让演员们能对整体的表演方向有个全局的认知,方便对戏。
所以当主要演员们都到齐后,在莱曼的领导下,所有人都暂时全身心的投入了进去。
一连几天,每天都是雷打不动的3小时围读会,各人的状态越好。
而在外面,萤火虫版《哥斯拉》热映的潮流则迅速从日本刮向全球,引起轰动。
10月5日。
纽约的一家影评杂志专栏是这么描述《哥斯拉》爆红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哥斯拉拍了20几版,日本那边却始终无法越过地缘,卖向全球——形象传播度广,不代表票房会高,毕竟,哥斯拉的形象产物并不局限于影视,海外民众多得是从刊物、玩具等版权开发业务上获知。
而作者点出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萤火虫对于代入感和宏大的世界观铺垫。
说白了,你都不花钱,怎么大气啊。
电影没怪兽质感,没这个基础,观众能投入心神,身临其境吗,而反观萤火虫——“代入感对偏科幻的作品来说太重要了。
日本版不能输出全球,输就输在太小家子气,一看那建模和怎么也掩饰不了动作僵硬的皮套打戏,当然会让人出戏。
换句话说,这样一个巨大的只属于怪兽的题材,场面的震撼性是一定要做足。萤火虫版就胜在此处。
你说它剧情很创新吗?没有。
但当观众眼瞅着虫型怪兽穆托蠢蠢欲动,眼瞅着它们雌雄相配破坏城市,放肆杀戮,眼瞅着它们高耸入云……坐在电影院的大银幕前,观众能清楚的感觉到一种无助、弱小。
怪兽们,煽动翅膀,人类就灰飞烟灭;
怪兽们,迈动脚步,放射能量光波,再高耸的建筑也只能坍塌。
《哥斯拉》展现的就是借怪兽之壳表达一种自然的报复或者是强劲到人类抵御不了的破坏之力。
就像电影中充满蒸汽感的机甲誓死抵抗,但能杀死穆托的始终只有比它更强的怪兽。又像地震、海啸,那种自然的不可抵抗的伟力,人类无法消泯,只能等它们自己平静。
故事的结尾,怪兽哥斯拉,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
大银幕中的它延续了日方的核能设定以及亦正亦邪、无法被琢磨的思想。
它一登陆就把港口破坏的一干二净,面对自卫队也是毫不留情的尾巴横扫,但在杀死穆托之后,除了一段像是宣誓主权般的仰天长啸,基本没有破坏什么便主动隐于太平洋底。
可以说,这种性格的延续刻画也是本片的加分项。
当然,本片也绝不缺少几只巨兽以暴制暴、以力打力的生死对决。
所以,作为一个业内人士的我十分看好萤火虫对怪兽题材的挖掘,观众市场是一直有怪兽题材的需求的。
如果说前作还是聚焦机甲,此作的转变无疑是好的。
把这个系列的重心偏向怪兽,从辐射面的受众层次来讲做得很对,观影氛围更棒。
住在大城市里的我们,内心深处或多或少还是有相似的恐惧,
好像会有一种力量摧毁我们创造的以及拥有的一切。
这种心理和人类脑部力量发达、身体力量弱小的天然矛盾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心理沉淀关系,更是在暗暗比对着人类对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害怕自然终有一天会把这一切都收回来的物种式恐惧心理。
总之,怪兽系列,绝对是萤火虫这家厂商近年来最正确的拍摄选择之一。”
……
“奇怪了,这一次影评人怎么态度这么好?正面好评大于负面批评,挑刺的都少?”
桌上的报纸撂得高高的,莱曼翻阅了大部分,发现大部分影评都很肯定《哥斯拉》,他嘀咕,“东宝映画也没这实力公关好莱坞的媒体吧。”
“哈哈。老板,你有所不知,”帕尔曼笑着说道:“影评人也是人,也会受到外界意识的影响,日本的资本那样大肆入侵,还叫嚣过买下时代广场,我们把一个日本的经典形象拍摄得比他们还成功,美国人民都乐于见到呢。所以,就算要标新立异,显示自己不一样的口味,以后再骂也就是了。”
“还有这回事,那我们岂不是两头受好。”莱曼有些小惊讶,“就我去东京的实地观察看来,日本也普遍乐意看见哥斯拉更受欢迎,然后美国人民也乐于看到好莱坞厂牌拍摄的哥斯拉电影卖座?”
“日美两国民众方面的关系就很复杂,我也搞不懂,不过在这事上,我托人收集过观众问卷,很多白人确实是这么想的,还特意给很高的评价。”
帕尔曼耸耸肩道:“看看日资在媒体方面的舆论压力就知道了,索尼每一次动作都会被过度解读,搞得他们明明收购了哥伦比亚都要承诺让好莱坞人士管理,吃过几次大亏后,也必须在高层中央保持一定的本地人比例,你没看他们每一届的新闻官都是白人吗?后来买了米高梅的片库,也得减少索尼字眼的存在感,深怕引起声讨。”
“用着索尼的技术骂索尼?”莱曼总结。
索尼的数码产品在美国卖得非常好。
“因为没人能取代,骂可以,多掏钱不行。何况,索尼为他们的产品推广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对大媒体的利益牵扯足够,他们平时也不怎么一直塑造日资入侵的报道。”
好吧,索尼的金钱大法还是挺好使的。
又过了几天,《大人物》的筹备速度加快,围读会也不用搞了,演员们对照着角色效果自己提前铺垫形象——该增肥的增肥,该增肌的增肌,该留点胡须显得更有身份感的也就不用仔细刮理清楚。
这一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