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四种气质,四位……大帝!(1 / 2)

加入书签

以九大仙金之一的龙纹黑金为主干,融入了三分之一的绿鼎仙料,再加入进去了周乙毕生最强的道心神通“花开寂灭”的本源,那件无上兵的形象出来了。

其色如翠玉,一尺来长,主干之上有道道华美尊贵的纹路,形似一个心纹,在首端朝下弯曲,而后又拱起,升起一个首,宛若两团骨朵云纹,又似玺印。

古今的大宝,皆是重器,生来从其形象上面就具备了大道底蕴。

如同“钟”、“鼎”、“塔”、“镜”这种在远古时代就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器,是以,便观遮天绝代强者的兵器,皆是此类。

一如无始钟、成仙鼎、叶凡的天帝鼎、仙钟、荒塔等等。

现在周乙打造而成的这件伴生兵器,不是钟、鼎、塔一类的任何形象。

但若说起它的名字,绝对是能够与这些并列的一类。

那就是……

如意。

这正是一件帝如意。

如意之名,万事万物皆如心意的意思。

而周乙的道正是“我心由我,塑造一切”的无上心念,他也一直在朝着这种“以我一心定诸天”的道祖之路前进着。

如意,便是天生适合他的兵器。

这件宝物,本就是兵器一属。

在古老的中国神话之中,有古史记载:“如意,黄帝所制也,战蚩尤之兵器也,人祖持之,以镇寰宇。”

这便是最适合周乙的无上道兵,与他的无敌心意同源,他的道心成长,此宝也会伴之成长,直至最后大成之境,心意所至,如意无所不能!

宇宙之中的盖代强者都察觉到了这件可怕兵器的潜力。

“那个才进入准帝之境的人,居然打造出了如此一件无上兵!”

他们发现了这件无上兵的主人,与此前突破准帝,气息传达宇宙的周乙同源。

“准帝之境,就打造出了一件几乎有帝兵之威的利器,还有如此可怕的潜力,感觉那根本不是一件兵器,而是一个如同周太乙一般活生生的神灵,潜力无限,能够不断成长。”

“难道,这件兵器在周太乙成帝之后,可以晋升仙器?”

仙器。

自古至今,也就只有三件仙器存世,荒塔、仙钟、绿鼎,皆非人力打造而成。

仙域崩坏之后,世间无一人成仙,何谈能够打造出来仙之兵器。

然而,现在宇宙诸强却从周乙的如意之上,察觉到了隐隐约约的仙之气味,那是来源于原本仙鼎之上的仙纹,将如意洗练升华了,根基上就超出帝兵一级。

“既然已经融入了三分之一绿鼎,那另外三分之一,也别放过,都加入进去吧。”

昔年绿鼎在帝尊之手,被古天尊联手仙钟击毁,散落宇宙各处,神组织经过几百万年集齐了三分之一的仙料,将之重新融合,另外还有大部分材料,仍不知所踪。

恰巧,周乙熟读原著,清楚一大部分绿鼎的材料,遗失在了何处。

这个地方,对于周乙来说,有一种别样的感情,也是他感觉最亲切的地方。

那就是地球!

有一大块绿鼎就在地球上,那一大块的材料,都已经不能算是材料,而是如同神组织集齐的这三分之一大小相当完整的绿鼎。

就在地球上的昆仑山之中。

周乙而今突破了准帝,各方面的修为都大大突破,尤其是行字秘。

他进入遮天宇宙的第一战就是在地球上,通过地球采取到了北斗,如今虽然在星空之中,却对于地球的坐标心中了熟。

周乙踏步走在星空之中,与无限的虚空之中横渡而去。

准帝之境根本不需要五色祭坛了。

自身便能够横渡无数星空,何况再有清楚的坐标呢。

…………

地球。

从太空之中朝此看去,一颗硕大的水蓝的行星静静在那里旋转,像是一颗蓝钻,闪烁着梦幻的光。

太阳与太阴在此间。

传闻上古时候的地球,这里有十个太阳,九个月亮。

如今,都剩下一个了。

这里是为周乙所“熟悉”的家乡,尽管此地球,非彼地球。

他站在地球之外的星河之中,遥望这颗水蓝色的家乡,从感官上面居然察觉出了一种地球无比浩大的感觉。

甚至,比北斗那种壮阔无垠的古星还要壮大。

并且,居然从其中隐隐透出了无上大帝的大玄奥。

他自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在遮天的宇宙之中,地球并非简单就是地球,其本源乃是古昆仑山的一角,形成的这颗星球。

传说之中的古昆仑,那是无比雄伟的仙山,可比一片星域大小,仅是一角存留,便形成了地球这颗星球。

昆仑至始至终都和那位天庭帝尊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以绿鼎被击碎之后,有三分之一的材料,就被送回到了这属于它的诞生之地。

而其上有大帝气息的原因在于……

………

周乙从星空之中迈步走向了地球。

源于地球之上的空间监测站中。

人类历经接近二十多年前的那次九龙拉棺事件之后,早就已经对古老的星空充满了敬畏。

今日,再一次看见了阔别二十年的一人,踏步朝着地球而来。

“god,是,是二十年前的那个人!!”

“天,他居然还是二十年前的那副青年形象,二十年过去,岁月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地球各大空间观测站以最快速度将在地球之外发现的周乙形象报回地面。

各国的人们,全都回忆起了当年的一系列震撼事件。

二十年时间,足够他们把许多事情遗忘,然而,当年那个忽然出现在中国上海市,神秘消失于大街上,而后又盘坐在古老驶往地球而来的九龙拉棺上的那个如谪仙般东方青年,却深深被人们记在心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