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马扩治燕策(1 / 1)
马扩与王安中就燕京目前的形势,以及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一番交流。马扩问道:“燕山地区是大宋的新边疆,形势很复杂,不知王安抚有何打算?”
王安中回答道:“当务之急,是解决常胜军占领民田之事。现在已有不少燕人从金国逃回来,可是田地却被常胜军占去,这个矛盾目前很突出,已经爆发出了不少事端。我已与郭药师约好,来年夏天,常胜军交回一部分民田。同时,也要减少常胜军的薪饷,以缓解财政压力。”
马扩认为,这些还不是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他认为,要想将燕山地区治理好,必须首先弄清楚治理要点的先后顺序。
王安中表示愿闻其详。
马扩说道:“我以为,当前首先要抓好修缮城防之事,其次是招集流民,第三是置备弓箭手,最后才是解决常胜军所占田亩之事。至于减少常胜军薪饷之事,要再等等,至少要等到他们开辟田亩就绪之后,才可以实行。
当初,我刚来燕京时,诸路正规军兵马有十五六万人之多,除了童宣抚回京时带回一部分外,燕京应该还有八九万人马。可从中选出三万备战,还剩下五六万,除了用于各地驻守外,可用来搞施工建设的人马至少会有三万多。将这三万人马分成四部分,分别派到蓟、景、檀、顺四州去,同时,再在各州招募雇佣人员一万左右,这样每州城可得人力两万余人。将这些人马有效组织起来,修筑城墙,构筑防御工事,算计起来,每州工费不过五万贯,再加上五万贯奖金,总计也就是四十万贯,一个月便可完工就绪。城防坚固,则边疆才可长守;城池修缮,则人心自然安定。所以说,要想迅速将百姓安抚好,修缮城防是最要紧之事。”
王安中苦笑了一下,没有回应。他觉得,马扩对燕京情况根本就不了解。目前,驻守在燕京的官军仅有七千人马,哪来的八九万人马?常胜军倒是有几万人马,可除了郭药师谁能指挥动?郭药师能让常胜军去修缮城池吗?再说,所需经费从何而来?
马扩继续侃侃而谈:“燕京地区自从女真入关以来,有许多军民士卒为避战乱,逃窜到山谷之间,应该将他们招诱回来,让他们回到各自的田园中去,这就是第二策,招流民之策。自战争爆发以来,燕京地区的田地大都荒芜,应该招置缘边弓箭手,像陕西实行新边法一样,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武勇少壮之人,不分民族,分给他们每户两顷五十亩田,发给他们耕牛、战马和种子,建立起一套有效管理体制,这样,不仅荒田得到耕种,而且也可以借助兵威守边,以压服新附之民心,这就是第三策,置弓箭手。对于常胜军掌握的田亩不能一下子收回,对其薪饷更不能突然减免,使他们对朝廷“无所恋”,可以把以前契丹用来放牧牛马的田地交给常胜军使用,也依照弓箭手的办法发给他们耕牛和种子,让他们自己耕种,自己收获,等到两年后,再逐渐减免薪饷,逐步收回他们手中的民田,这样既无侵夺民田之患,又有开垦屯田之功,何乐而不为呢?等到塞外战争结束之后,再商讨裁军事宜。以上各点,我认为都是治理燕山很关键的策略。”
王安中回答道:“现在,常胜军占据民田,与民众矛盾日益尖锐,已引发许多事端,若再不想办法解决,恐怕会影响本地区之社会稳定。而且,燕山地区的很多荒地已经被常胜军所占。不过,如公所论,都是很好的策略,可惜现在还无法实行,待以后再逐步实施吧。”
马扩见王安中颇有畏难情绪,便不再多言。他心里忽然隐隐产生出一些莫名的失落,他感觉王安中这人魄力不够,能力不足,而燕山地区又面临着重重危机,如此下去,必出大事。
宣和六年正月初六,马扩陪同金国使者来到东京。金使将讣书呈上,宋徽宗下诏,为金国皇帝的驾崩辍朝五日,以示哀悼。为表达对金国皇帝的沉痛悼念,宋徽宗还特意在皇城内东门别次里穿上丧服,以示志哀。
转眼间便到了上元节,每年的上元节观灯,都是东京城一大盛事,宋徽宗都要登上宣德楼与民同乐。
每年面对此时盛景,宋徽宗都是喜气洋洋,心花怒放。但是,今年情况则不同,今年他有些郁郁寡欢,不是因为金国皇帝的去世,而是因为平州张觉事件。平州张觉事件,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沉重的一个阴影,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失败感。他知道,收回平营滦三州的愿望已经彻底化为了泡影。
不过宋徽宗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他现在要开始关注云中地区了,如何收回山后那一府八州土地,将是以后他关心的头等大事。平营滦三州已经化为泡影,不能再让云中那片土地也化为泡影。云中与平营滦不同,金国先皇帝生前曾拒绝将平营滦割还给大宋,但他答应将云中土地割还给大宋。
对于收回这片土地,宋徽宗抱有很大的希望。他早已预置了云中府路,包括一府(云中府)八州(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目前,谭稹负责办理与金国交割事宜。
本来,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一直由童贯与蔡攸负责运作。可是,童贯、蔡攸自燕京回到朝廷后,“颇失帝意”。宣和四年七月,王黼、梁师成见有机可乘,遂联合举荐谭稹接替童贯,担任河东、燕山府路兼河北路宣抚使。宋徽宗欣然同意,令谭稹尽快进驻河东,“交割金人所许山后之地”。
谭稹与王黼、粱师成关系密切,素与童贯不和,谭稹的威望与势力都无法与童贯相比,宋徽宗担心童贯会干扰谭稹,不利于谭稹开展工作,不久又下诏,令童贯依前太师、神霄宫使名义致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