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决战(1 / 2)

加入书签

扶苏跨立在马山,巍然不动。

在前方,刚刚投降的万余东胡人拿起了兵器,和匈奴展开了血战。

骑兵的对撞,是战争的艺术,是暴力的美学。在这样的战争方式里,没有投机取巧,有的只有生与死的碰撞。

落马即死,这即是骑兵交锋默认的潜规则,不管是谁落马,己方和敌方的士卒都会毫不留情的驱使着战马,践踏过去。

扶苏凝神望着眼前的一幕,万余东胡人此时虽然战斗意志比匈奴人强悍不少,可是,不论是装备,还是作战的方式,二者之间相差并不多。

故而,此刻不过是勉强保持均势而已,随着时间的推迟,扶苏如果不命令秦军参加战斗,东胡人必败无疑。

在扶苏身旁,英布问道:“公子,我军何时出击?”

“不急,再等等。”扶苏望着前方的对碰,眉头微皱,现在还不到让秦军出击的时候。

让东胡领军出击,一方面是为了验证投降过来东胡人的忠诚,而另一方面,便是让东胡人迟滞匈奴人进攻的锋芒,为秦军争取些许宝贵的休息时间,同时,亦是为了消耗东胡人的数量。

与其让秦军上去与匈奴人死拼,折损秦军的将士,不如让东胡人来当这个炮灰。

这样的决定,在扶苏这里,连考虑都不需要考虑。

头曼望着阵中和自己拼杀的东胡人,不禁气的咬牙切齿,这才多久,这些投降的东胡人居然就选择了反戈一击?

预想中与秦军的碰撞并未实现,反倒因为这支东胡骑兵的加入,使得战事越发变的扑朔迷离。

要知道此时还有一支秦军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看着呢,头曼根本不敢将匈奴全部力量投入绞杀东胡骑兵之中。

本以为这一次能重创秦军,可如今,能全须全尾的回去都不太可能了!

即便这个时候匈奴想要退出,也要问一问秦军答不答应了!

巴休烈同样看到眼前战况的严峻,这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乌龙。两支同为草原部族的胡人骑兵互相交战,而秦军却是在一旁看戏。

“撑犁孤涂,让奴才领一支骑兵剿灭这股东胡人吧!”

头曼望着巴休烈,眼中颇有些不情愿,可是,头曼亦是知道,眼下唯有巴休烈值得依赖。

望着战事越发焦灼,头曼略微思考,便道:“巴休烈,领三千人,将这些软弱的东胡人头给拧下来。”

“伟大的撑犁孤涂,如您所愿!”巴休烈说完,旋即领着三千人朝东胡骑兵的方向运动过去。

骨奢看着周围源源不断的匈奴人,眼中尽是疯狂之色,口中不断叫道:“杀光他们,杀光这些卑贱的匈奴人!”

而狐尔则是比骨奢冷静的多,望着四周越来越少的东胡骑兵,狐尔心中焦急,若是照着趋势持续下去,要不了多久,万余人便会损失殆尽。

狐尔看向扶苏所在的方向,心中不断询问何时秦军才会参战?他知道自己见到的那位贵族一定会让秦军进入战场,区别是让东胡骑兵损失到何种程度,才会进入战场。

…………

扶苏亦是察觉到了匈奴骑兵的动向,抚摸着手中的剑柄,沉声道:“吹军号,号令全军!”

他感觉到时机快要到了!

“呜……呜……”号角声自秦军大阵中响起,无数原地休息的士卒当听到号角之时,立即站起身来,跟随着带领他们的军官跨上了战马。

“蒙拓,你随我率五千人去支援东胡人。”这个时候,扶苏还不想让东胡这支骑兵完全损失殆尽,起码这些活下来的人还有利用价值。

秦军,需要吸纳一部分胡人,因为在骑术上,胡人终究比秦人领先太多,他们能在马上解决吃喝拉撒睡等等问题,可以说就是生长在马背之上。

秦军需要学习胡人的骑术,只有取长补短,秦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战力!

“诺。”蒙拓已然对扶苏的命令绝对遵从。

“蒙阖,领一万五千人,从侧面进攻。策应我和蒙拓。”

“英布,率新军绕后。”

寥寥几句,扶苏已然将命令全盘布置下去。

扶苏拔出腰间利剑,道:“剿灭匈奴,杀!”

蒙拓已然带着五千人跟着扶苏朝着匈奴杀去,五千秦军将背后的长剑抽出。

这样的长剑乃是秦国独有,长有一米二,而一般的剑,能有八十公分,便已是极为难得!

如此长剑,赋予秦军比一般的骑兵更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巴休烈望着五千秦军冲过来,眼中满是愤恨之色,只要再给他一点时间,就足以将这支东胡军队彻底歼灭,可是,这支秦军出现在战场上,意味着不可能了。

骨奢和狐尔见到秦军破开匈奴阵营,心中更是振奋,士气大振,更是疯狂屠戮匈奴的骑兵。

头曼看到秦军已然全军出动,知道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不管他愿不愿意,秦军已然全军出动,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应战。

匈奴军阵前方,萨满祭司手中捧着器皿,不断将器皿中的圣水洒向骑在马上的匈奴骑兵。

“去吧!”萨满祭司眼中满怀虔诚,开始对这些奴隶进行洗脑,道:“天神会保佑你们在战场上战无不胜,会让你们充满神力,只要你们虔诚的向天神祈祷,勇敢的作战,秦人的弓弩射不中你们,秦人的刀剑伤不了你们。”

“你们在战场上足够的勇敢,即便是奴隶,死后也有机会受到天神的感召,进入神圣的国度,那里,有匈奴的先祖,天神会洗涤你们的灵魂,会让无数神女来侍奉你们,你们会有无穷无尽的食物,将永远无忧无虑生活在这样的神国。”

“真的么?”无数匈奴骑兵满怀期待,他们之中还有不少是奴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