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登基大典(1 / 2)

加入书签

陈洪恺听了脸色一白,双拳紧握,关节咔咔直响。他怒道:“好一出一石三鸟的计策。我们不能让她得逞。瑜儿,为父这就带你入宫,推辞了此事。”

清瑜微微一僵,摇头道:“女儿想接受这个公主封号。”

陈洪恺一愣,有些着急道:“刚才一二三你不是说得很明白吗?明明是个坑,你也甘心往里面跳?我知道孩子你这些年辛苦了,你放心,你的郡主封号父王迟早替你拿回来。至于公主这样的虚名,在目前这样朝野微妙的时刻,确实不适合。等将来泽礼亲政,时机成熟了,他一定不会亏待你这个姐姐的。”

清瑜见父亲误会了,忙道:“父王,女儿不是这个意思。您还不知道女儿的性子?难得我是那种贪图虚名的人?既然我已经看清楚太后这么做的用意,不会不知道这里头的风险。但是女儿之所以还要接受这个封号,却是有自己的考量。并且有了对策。”

陈洪恺这才转了和色,道:“那你说来听听。”

清瑜叹息道:“之前女儿向父王呈上的关于重修京城城禁,开发新区,借此振兴经济,安置难民的计划,想必父亲已经看过了。虽然这个工程浩大,要做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做好它也有无数困难。但是,女儿认为这个计划是目前最适合的方法。但是父王看过之后却没有任何表示。”

陈洪恺沉吟道:“计划是好计划。只是如今朝野未定,为父又分不开身。况且牵扯这么多方方面面,做好了固然是流芳千古,一旦做不好,便会要遗臭万年。以父王今时今日的地位,实在不愿下这么大的赌注……”

清瑜点头道:“女儿明白。在政治上来说,父王的决定是英明的。但是若站在陈国百姓,已经那些巴州难民的角度来想,这个计划却是可能改变他们生活,甚至挽救他们生命的最佳途径。既然父王不便主理此事,太后又想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女儿,那么女儿愿意试一试!”

陈洪恺一愣,十分担心道:“这……你毕竟是个女孩,我不放心。我承认瑜儿你的计划很好,之前为父采用你的计划重建麻雀里也取得了成功。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麻雀里的工程只局限在一个坊市,又有朝廷支持。为父当时正在工部,全程监督,才辛苦圆满的重建成功。就这样,为父还因为监控过严,堵住了个别人捞油水的门路,得罪了不少官吏。如今动这么大一个工程,设计的银钱何止千万两?你便是有了公主封号,也没那么容易成事。况且你还要远在巴州,这些事情交给谁来做?所谓知易行难,你莫要掉以轻心了。”

清瑜郑重道:“女儿明白。就是因为这件事太大太难,除了我没有人更有信心去把它做好。难得现在有这个机会摆在面前,我才想孤注一掷尽力去试试看。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事事畏难,那这天下事还有几件能办成呢?我会仔细考虑其中的关键,入宫再找太后一次,直到能够争取到最大的支持,我才会去做。否则就会变成好心做坏事了。太后不是普通的女子,她也想做出些事情来,为女人争一口气。我有信心可以说服她。虽然在政治上,父王与太后是对立的,可是这件事关系到民生,希望父王看在百姓的份上,不要再反对。将来这件事让我办成了,父王脸上也有光彩。至于公主声名会引来朝臣非议的事情,父王放心,我决意放弃公主封地俸禄,将这笔银钱投入到救助难民的事情上。我本是感应寺俗家弟子,只要我打着佛门的旗号,相信那些老臣也不好再说什么,一定不会连累父王您的。”

陈洪恺见清瑜说得头头是道,显然是早有准备,心中暗叹了一声。其实他又何尝看不出清瑜眼中的神采,自己的女儿能够如此舍小利,顾大局,说起来他这个做父亲也与有荣焉。陈洪恺便道:“看来我真是老了,再也没有从前年轻气盛时候的冲劲,做事瞻前顾后,谨慎过头。其实我从前也是一心向民,只不过自己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变得更加自私了……”

清瑜淡然一笑,摇头道:“是父王现在负担重了,做什么都要考虑到家人,下属,不能像我这么任性。其实我如果能做成这件事,也必须有父王的支持。首先说人手,若父王不帮我物色挑选,我还真的一筹莫展。其次,我放弃了公主封地俸禄,接下来在巴州要吃要住,父王可得多给我些银钱……”

陈洪恺听了禁不住一笑,摇头道:“帮你找人手还好说,我在工部有些旧部,有几位年纪大的干吏,都告老在家。帮你请他们出山,倒也不难。至于出钱……我们王府的用度也不小,恐怕我这个嘉王没办法再支撑起一个公主府。”

清瑜一愣,随即撒娇道:“父王怎么能这么小气,难道忍心看我在巴州忍饥挨饿?”

陈洪恺点了一下清瑜的鼻子,呵呵笑道:“嘉王府出不起这笔钱,可是我们瑜儿自己有啊。你母亲早就帮你置办了丰厚的嫁妆,那些铺子房契,一直都帮你收着。你手下的那些掌柜又都极其精明干练,这些年利滚利,帮你赚了好几倍回来。说到手头宽裕,你可比我这个做父亲的强。怎么还伸手找老爹我要?”

清瑜一愣,想起红药之前帮自己算的那笔帐,自己能调动的银钱确实是有上十万两。原来姐自己就是豪门。清瑜忙道:“父王不说我倒忘了。即使这样,父王也不能小气,女儿就先向父王化缘十万两,将来巴州难民安顿好了,我立块碑感激您的慷慨!”

陈洪恺哈哈大笑道:“不得了了。果然是去感应寺待久了,还会化缘了。不过别的和尚上门,或是化一顿斋饭,或是募捐些抄经钱,你这倒好,开口就是十万两,究竟是化缘还是抢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