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下部队视察(1 / 2)

加入书签

其实在准备将两个方面军进行合并时,斯大林就曾经为司令员的人选犯愁。说起资历吧,叶廖缅科绝对胜过罗科索夫斯基一头,战争爆发时,后者还在担任机械化军长时,叶廖缅科就是西方面军的副司令员。不过说到打仗,罗科索夫斯基可是常胜将军,他打得胜仗多不胜数,而叶廖缅科则相形见绌了。

霍特的部队向科捷尼科沃地区发动进攻前,叶廖缅科就曾经到这里视察过,当他发现对面的德国人在频繁调动,而己方只有三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军和一个坦克旅时,还一厢情愿地认为这里距离被围困的保卢斯部队有120公里,德国人从这里发起进攻,将无法实现为保卢斯解围的目标,因此没有引起丝毫的重视。

直到华西列夫斯基提醒他,将第51集团军部署在该地区,以防止德军可能发起的进攻时,他才不情不愿地将机械化第4军调了过去。正是因为事先的准备不足,所以第51集团军的部队面对霍特的强大攻势时,根本不能组织强大的抵抗,只能在敌人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最后一直撤过了梅什科瓦河才勉强站稳脚跟。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斯大林在经过仔细的斟酌后,觉得还是罗科索夫斯基适合担任司令员一职,为了避免叶廖缅科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掣肘,便没有在新的方面军首长中为他留下一席之地,而是将他和赫鲁晓夫都调回了莫斯科。

而这一切,作为当时的罗科索夫斯基和叶廖缅科都不知道。就在叶廖缅科和赫鲁晓夫移交了指挥权,待在自己的指挥部里等待上级的进一步通知时,罗科索夫斯基带着新任的方面军军事委员捷列金,正在下面视察刚接手的部队。

他们去的第一支部队,是托尔布欣的第57集团军,该集团军沿着包围圈西南正面部署,占据契尔伏列纳亚河岸一线25公里的地区。

罗科索夫斯基在和托尔布欣闲聊时,后者向他介绍说:虽然在经过艰苦的战斗后,部队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但指战员们依旧是士气高昂、斗志旺盛。

最后托尔布欣还半开玩笑地说:“司令员同志,您有可能还不知道,当初是我指挥修建的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防御工事,都怪我当时太负责任了,把这些工事修得太坚固,以至于我现在犯愁不知道该如何攻占它。”

托尔布欣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等笑声停止后,罗科索夫斯基对他说道:“将军同志,你们当初修建工事时,花了不少的力气;敌人为了巩固这一阵地,也费了不少的力气。面对如此坚固的阵地,要夺取它,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听罗科索夫斯基这么说,托尔布欣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试探地问:“司令员同志,您是不是打算给我们补充兵力和技术装备啊?”

罗科索夫斯基摆摆手说道:“目前方面军所属的部队,都存在着兵员不足的情况,而大本营在短时间也不可能给我们补充足够的兵员,所以你们只能想办法从伤愈出院的伤员身上打主意。”

见到托尔布欣一脸失望的表情,他又补充说:“对于德军如此坚固的防御,方面军司令部也不会坐视不理,我们通过飞机轰炸的方式,来摧毁德军的防御工事。”

离开第57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他们紧接着又去了第64集团军。

听说罗科索夫斯基要来,第64集团军司令员舒米洛夫带着司令部的一帮人,冒着严寒等在室外。等罗科索夫斯基出现后,他连忙上前敬礼,恭恭敬敬地说:“您好,方面军司令员同志,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视察工作。”

罗科索夫斯基和舒米洛夫一起走进指挥部时,才发现自己的部下是一位非常懂得享受的人,指挥部有几个房间,地上铺着崭新的地毯.墙上还挂着漂亮的壁毯。

舒米洛夫招呼罗科索夫斯基和捷列金坐下后,笑着说:“司令员同志,你们跑了一上午,肯定是又累又饿吧。正好现在是午饭时间,你们就一起吃点。在吃饭的时候,我顺便向您汇报我集团军的情况。”

就这样,一群人在温暖的房间里,围着一张长桌开始吃起了丰盛的午餐。舒米洛夫一边吃,一边向罗科索夫斯基介绍部队的情况:“……集团军的部队占据着包围圈南部正面30公里长的地带,正面朝北。右翼靠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城南段,左翼则靠契尔伏列纳亚河。”

等舒米洛夫说完,罗科索夫斯基开口说道:“舒米洛夫同志,最近天气很冷,指战员们的保暖措施做得怎么样,可别因为严寒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哦。”

“放心吧,司令员同志。”舒米洛夫信心十足地说:“部队在开阔草地的堑壕和掩体里,充分利用了谷地和沟壑等地形,修筑了大量可以取暖的掩蔽部,绝对不会出现因气候原因而出现的战斗减员。而且我们的指战员每天还能吃到来自美国的牛肉罐头,在营养方面也能得到充足的保证。”

罗科索夫斯基和捷列金离开舒米洛夫指挥部时,始终保持沉默的捷列金忽然开口说道:“司令员同志,我觉得舒米洛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就算我们不说,他也懂得如何安排部队的生活,我相信这样爱护部下的指挥员,一定是非常受到指战员们爱戴的。甘心在他的指挥下,去和最凶残的敌人进行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次视察的最后一程,是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不过要去那里可不容易,因为他们还处于德军的包围之中。因此罗科索夫斯基只能采用折衷的办法,先到了伏尔加河的东岸,然后折返西岸到斯大林格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