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矢枫(1 / 2)

加入书签

解释起来,却也不难。

8月30日一早,准确讲是折腾了29日晚上一个通宵,露西和刀鱼、肥猫,当然还有后来凭空消失的矢夫,这四位,经历了一连串诡异难解的奇遇,又因矢夫拆开一封贴有壬辰龙票的信,引发了更为古怪的故事。为了解开谜题,露西紧急开车,驶往湖东市。

自古以来,人类一贯依水而居,所以这龙湖四周就分布了不少城市,其中主要有六座,俗称“一都五市”。

按照地理方位,龙湖向北穿过阴山和二郎峰,约行160多公里,坐落着一座山城——黄岭;西侧翻过百里采芝山脉,尽是河浜沼泽,有座以草甸湿地著称的生态旅游城市——上沙;西南约40公里,则是享有“物华天宝、龙湖骊珠”之誉的嘉禾古城;而嘉禾往东南方向约300公里,穿过界山隧道,是以商贸、休闲为特色的不夜城——春山;春山的东面,濒临汪洋大海,有座国际化的经济之都——海城,也是上朝直辖都市。五市之一的湖东,位于龙湖正东约200多公里处,与嘉禾以青剑山脉为界,与海城隔了一条砻糠河。因其属于滩涂和矿岩地质,虽盛产水晶石英等矿产,但外围被强大的海城挡住了出海口,难以腾挪发力,所以论经济,它远不及海城、春山;论风光,既无嘉禾的古城园林、湖光山色,也无上沙的天然绿肺、自然野趣,更无黄岭的云雾深壑、奇松怪石,却是“一都五市”中最没特色、面积最小、发展也最慢的一座。

由于上述原因,湖东仿佛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除了一个矿业集团还能拿得上台面,市政建设几乎停滞,街巷、屋舍大都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状态。直到一年多前,海城在与之相邻的城北新区开辟了工业园,大肆引进外资合资企业,也吸引了一大批外来打工者前来就业。因为湖东发展慢,房价低,房租也便宜,这些打工仔、打工妹都无力在海城购房,纷纷租在一河之隔的湖东,也给这座苍老平淡的小城注入了新生的活力。

随着外来人员的不断聚集,湖东的城南就迅速兴起了几条街市。其中最为热闹的,要数上世纪六十年代修造的一条解放路。即便路幅不宽、街面不新,长度也不过二三里地,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道路两边挤挤挨挨、参差不齐开设了二三十家小店。既有卖日用杂货、衣帽服装的小商店、早餐晚点的烧饼油条铺,也有菜市、网吧、影院、发廊、手机家电维修等等一班小店铺。特别是到了晚间,下了班的都要来这里转转,也是行人如织,摩肩接踵,堪称打工者的乐园。

夏日骄阳似火,上午十点多,一辆黄色轿跑卷着热浪,轰鸣着驶入解放路,与周围驳杂纷乱的店铺相比,显得非常突兀。轿跑停在一座青砖小楼门前,楼上挂着块招牌,写着“双丰快餐”四个大字,门口停着一部旧式轿车和七八辆统一行头的电瓶车。露西一身黑绸靓装,戴着墨镜,脚踩漆红高跟下了车,她的身后,跟着睡眼惺忪、浑身汗臭的刀鱼,肥猫还没醒,依旧歪在后座打呼噜。

拨开空调软帘,踏进门槛,一股浓郁的饭菜香味,伴着冷气迎面飘来。门内有个大半个人高的柜台,里面坐着一位清瘦的中年女人,身着短袖碎花连衣裙,一头黑发梳在脑后,正忙着清点账目。

露西走上前去,轻轻扣了扣柜台。女人抬起头,面容消瘦,眼眉细长,眼角爬有鱼尾纹,看模样大约五十来岁。

“请问,这里是矢枫先生的快餐店吗?”露西朗声问道。

“你们是?”女人站起身,微微皱眉。

“有要紧的事找他。”

“什么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