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似曾相识(1 / 2)

加入书签

一行人匆匆来到皇上的营帐,一连胜利的战役和安逸的休息似乎让他心情格外好,笑意盈盈的等着他们,似乎少了些高高在上的威严,更像是一个和他们亲近的兄长。

等一众人行完礼,皇上又赐了座,众人坐好,侍女奉茶这一套繁琐的礼仪过完,李世民才悠悠开口道:“众位爱卿,看各位这几日休息得还算不错,我们该计划一下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了。”

众人点了点头,李世民又接着说:“朕已经派人打听过了,下一关理云城,可以说是整个突厥最安居乐业的城池了,想必留宁和留彬将军也有所耳闻,可这里的守城之人却不是骁勇善战的将军,而是一介书生,此人名唤李君之,比朕年长十岁,虽然年岁不大,可却德高望重,可以说整个理云城在他的治理下是夜不闭户、军民一心,很难攻破,不过也有个好消息,据说他这守将李君之是汉人,不知是什么原因到了突厥,竟然以一个文人的身份驻守城池。众位爱卿,你们可有良策?”

唐长瑜和留宁对视一眼,留宁比唐长瑜更了解突厥各个城池的概况,留宁明白唐长瑜是想知道皇上所言是否属实,她知道唐长瑜虽为一军之帅,却不愿多生杀戮,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招降是最好的选择。

留宁慎重地冲唐长瑜点了点头,是说皇上所言非虚,也是说招降之计可行。于是唐长瑜便说:“皇上,臣以为招降是最好的计策,一来理云城守将是文人,必然不屑于杀戮之事,而且听皇上所言应该还是一名难得的人才,二来,理云城如此众志成城只怕其中自有玄机,强取必然不行。”

皇上之所以是皇上,往往是因为心中自有丘壑,只等哪个趁了自己心意的臣子开口,不谋而合。所以李世民点了点头,说:“朕也正有此意,不知爱卿认为谁去说降最好。”

不等唐长瑜自荐,留彬便回答道:“臣听闻,李君之是真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是真正的君子,皇上见了也许会生出英雄惜英雄之感,而且他是我们唐朝的人,皇上若是亲自去招降,他岂有拒绝之理?”

赵楠却摇了摇头说:“不可,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一他杀心一起,岂不是危险重重?”

唐长瑜也锁眉深思,说:“臣可以陪皇上一起去,保障皇上的安全。”

李世民觉得众人说的都有道理,一时有些举棋不定,可还是开口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古不杀使者,朕今日亲自做这个使者,有唐元帅保驾护航,朕放心,三日后出发。”

留宁这时却想到了一个很重要却被人忽略的问题,立刻站起来,叫住了皇上想要离开的脚步,说道:“皇上,若是景利已经到了理云城,那我们的计划岂不是要受阻?”

李世民也这才想起这一隐患,对众人说:“派出去的探子没有人找到景利的踪迹,他去了哪是死是生无人知晓,到时随机应变,我们改为明日便出发。”

作战最怕计划赶不上变化,行军理云城的路上,众人都是一副严肃又隐约忧心忡忡的表情,盛夏的阳光太过炙热,难免惹得人有些烦躁。

大军才刚刚在理云城外扎好营,李世民立即派了赵楠和丁楚楚押运物资,自己就带着唐长瑜不顾奔波劳苦的来到理云城下。留宁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内心不安,和留彬两个人悄悄跟在了他们后面。

理云城内的李君之正借着烛火在仔细的研读着《谏太宗十思疏》,其实这本书他度过的次数不下百遍,早已是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听到手下的人来报皇上李世民和元帅唐长瑜来访,说有有关议和之事商议。

李君之曾经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文人,现在坐到这个位置上,已经越来越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像他,只是还不能想他一样拿捏自己的一切。李君之眉头微微一皱,便吩咐手下客客气气的请进来。

等李世民和唐长瑜进来,李君之并没有让出主位,而是泰然地坐在那里,微微颔首向皇上问了声好,眼里透出的满是文人的清高与不屑,希望给来者一个下马威。而来者是一个比一个沉稳又心思沉重的人,双方沉默,等着对方先开口,隐隐透着剑拔弩张之势。

还是李君之先开了口,嘴角轻轻扬起冷笑:“皇上,您真不愧是到底是当今圣上,虽然是找臣前来议和,却要等臣先开口,真是天子风范,让人心生敬畏。”李君之的话句句带着讽刺却不失礼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