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战长沙3(1 / 2)

加入书签

日军第六师团13联队,攻击新墙河134师。泽本大队第二中队攻击失败损失惨重。

“报告长官,第二中队攻击失败损失惨重,森口大尉玉碎。”泽本冶山的参谋副官前来报告。

“纳尼?森口玉碎了?”泽本中佐转身惊讶的看着自己的副官道。

“嗨!”副官低头立正道。

泽本中佐一挥手:“帝国军人开疆拓土战死沙场本是常事。对面导致森口玉碎的是支那哪支部队。我要知道这支部队的番号,还有指挥官是谁。”

参谋副官:“长官,我们只知道对面20军的134师,具体那个团并不清楚。帝国的情报最多只关注到师旅一级的部队。再往下就没有收集,所以暂时没有详细的情报。”

泽本中佐:“第二中队损失如何?”

参谋副官:“长官,第二中队就剩下不到一个分队的兵力了,其它的都玉碎了。”

泽本中佐不可置信:“八格牙路!第二中损失殆尽了?”

参谋副官:“嗨!本来第二中队攻击顺利,但是突然遭到支那空军打击,一波空袭第二中队就损失殆尽了。”

泽本中佐:“支那空军仅仅只是出动了多少架飞机。第二中队为什么会损失如此惨重。”

参谋副官:“支那空军使用了一种新型烧夷弹,杀伤范围大且残酷。”

泽本大队长:“向联队长请求炮火支援,第一、第三中队协调集体冲锋拿下新墙河阵地。将调后备兵力调上来接替第二中队攻击。将我部遭遇空袭的情况报上去给联队长,请求飞行队提供空中掩护。”

“轰!轰!轰!”炮火隆隆,134师心墙河阵被日炮火笼罩。炮击不过十分钟,炮火开始向阵地纵深前移,日军第一中队和第三中队和后备中队种准备完毕,各中队在泽本中佐的指挥下,对134师新墙河阵地发起了冲锋。

新墙河134师各部阵地,在小鬼子精确的炮火打击下,防御第一线的各营都损失不小。

日军冲锋的队列已经临近第一道战壕了,还有100米了。

过了100米,对手的机枪火力就开始射击了。对手的马克沁(民二四)重机枪虽然老旧,但是不管火力持续性,还是射速都比帝国的92式重机枪强,唯一的缺点就是马克沁是水冷重机枪,必须要有水才能射击。

而日军和中国军队作战时,也从不用92式重机枪对抗guo军的马克沁重机枪而是用掷弹筒,步兵炮,压制guo军重机枪火力。

马上就要进入100米内了 ,80米马克沁重机枪独特的射击声响起。密集的步枪射击声也跟着响了起来。guo军机枪火力很猛。

冲锋在前排的日军士兵,一瞬间就被凶猛的机枪火力扫倒一排。日军的攻击被重机枪火力压制了。

日军反应很快,日军指挥官一挥手:“快!掷弹筒!”

前方六个掷弹筒小组,开始发射压制guo军机枪火力。guo军迫击炮也开火压制日军掷弹筒。

但是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guo军迫击炮数量少威力大。日军掷弹筒手都是训练了多年的老兵,心里素质及其稳定。不仅掷弹筒打的很准,而且经验丰富,guo军迫击炮很难抓住他们。日军迫击炮、92步兵炮也开火支援步兵进攻,压制guo军迫击炮火力。

guo军的重机枪很快被日军掷弹筒压制,不是在转移阵地,就是被日军摧毁。火力一下子稀疏了很多,几门小口径迫击炮也完全不是日军炮兵的对手。

日军很快就冲了上来。

刘志坚:“手榴弹,准备!”

日军离阵地还有30-40米的距离时。

“手榴弹,扔。”

一波手榴弹雨点般的砸在日军冲锋队列中。

“轰轰……轰”炸起一排烟尘,弹片横飞。

随后403团1营长刘志坚“上刺刀”的命令传遍阵地,紧接“咔哒!”“咔哒!”上刺刀的声音不绝于耳。所有将士都准备拼命了。

这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的声响,刘志坚抬头一望,却看见机翼上难看的膏药旗。

紧接就“呸”娘的是鬼子的飞机。下一秒就怒吼:“弟兄们冲上去和鬼子搅在一起。”

“杀!宰了这群两脚畜生!”

接着就拎起大刀,一跃而起冲向日军。战士们也挺着刺刀也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每个战士都双眼赤红杀意直冲顶门,唯有鬼子喷溅的鲜血才能平息心中的杀意。

看着跃出战壕的第一营士兵,日军后方的泽本大队长狞笑起来。

“白刃战懦弱的支那人,不是皇军的对手。”

日军非常崇尚白刃战,日本有个白痴军校校长(陆军大学校长,荒木贞夫)就曾说过“竹枪三千万本,列强不足惧”的言论。

泽本对自己麾下士兵的白刃战非常有信心。自己大队的白刃战在13联队中是绝对是第一。

指挥刀一下子举了起来挥舞狂喊道:“杀光支那人!杀光这些支那人!”

而跟一营着冲出战壕的几名八路军战士,却端着八一杠,“嗒嗒嗒!”“嗒嗒嗒!”对挺着刺刀冲上来日军扫射。冲上来的日军被几名八路军扫倒一排。

“马鹿野郎!你们不配做军人。”挥舞着指挥刀的泽本暴怒道。

无论他如何暴怒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帝国蝗军士兵。挺着刺刀往枪口上撞。

刚打完一个弹夹,双方的刺刀已经顶到对方的鼻子上了。这时候来不及换弹夹了。几名八路军也冲了上去。

403团一营阵地上,血腥无比的白刃战开始了,屎黄色军装的日军士兵和身穿蓝色军装134师战士们两道洪流撞在了一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