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学员入岭南(1 / 2)

加入书签

第155章学员入岭南

秋收到来,朝廷在这一段时间的干活量猛增。

每当这时候,朝廷上原本浮躁的风气就会一扫而空。

因为大家都去干活了,实在没什么人在这时候打嘴炮。

在李泰安排下,原本放在郑白渠地区暂时干活的农业学府学子们,在马周万分不舍的目光中,被李泰安排着前往岭南地区。

甚至不仅是李泰,这次连房玄龄都出来送这些学子,这让这些学生原本动摇的心思,到底稍稍坚强了那么一点点。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孤儿,而且李泰也许诺,他们最多三年就能被调度回北方,怕这些学生愿意前往岭南的真不多。

不过李泰倒也没欺骗他们,以后农业学府,每年都继续向着岭南地区派遣毕业的学员。

同时从三年后开始,自己也会从岭南地区召回学员。

一是为了加强交流,强化广州,尤其是岭南这地方对于中央的归属与向心力。

至于第二点,就是自己到时候去了幽州,需要干得事情太多,肯定需要大量人手。

随着这批人手的调离,马周手下的基础岗位倒空出不少人来。

这些位置虽然不大,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为吏,但对底层百姓来说却珍惜得很。

马周便把一部分表现良好的徭役提升上来,虽然需要一段时间磨合,但整体效率影响倒也并不大。

不过,秋收对别人来说是丰收,但对以种植冬小麦为主的高陵地区来说,却要进行准备冬小麦种植的时候了。

必须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些农民工很快便要回去秋种了,自己也需要做好这些农民工的迁徙工作。

比如说他们从高陵以及附近的撤离,会造成高陵工厂的人力缺陷。

比如他们离开本身就需要各种交通工具的超负荷运载。

甚至李泰还要拿出储蓄的作物种子,耕种工具,以及新的耕种知识。

总之,实际上就算李泰,随着秋收开始也变得繁忙起来。

李泰值得庆幸,这还只高陵这么一个小地方以及周边地区的物资储备与物资运转。

如果换成是整个华夏的话,这活还真不是人能干的啊!

当然,马周也带来了好消息,郑白渠翻新工程中需要贯通的南白渠已经完成了贯通。

因为马周也知道高陵这边最多的是种植小麦,所以多是在深秋入冬的时候进行耕种,所以马周便集中力量把三白渠之一的南白渠这一条水道给先打通了。

一则是为了能够赶上高陵今年的秋耕,从而让这些土地尽量种植上小麦。

至于第二点就是,这里打通后,与高陵的码头相互的连接,一些舢舨和轻舟就能运送某些物资直接来到郑白渠了。

而不是需要从路陆上走,这样修通接下来的水渠会更加方便。

所以马周便集中了力量,先把这条水渠修出来。

修通那天李泰便请这些人都吃了一天流水席,哪怕第二天这些人便要重新拿起铁锹去挖水渠,至少今天自己也要让他们享受到水渠修通的荣光。

修通了南白渠,马周便把这一带全部委托给薛大鼎,让他来负责接下来的开肯屯田。

说实话,在古代,凡是能方便取水的地方,随着慢慢耕种照顾,哪怕原本是中田甚至下田的耕地,也能在百姓的自然改造中慢慢变成上田。

最典型的就是江南地区,实际上在《周礼·地官》这一本书中对扬州(长江下游)的“涂泥”评价为土质“下下”,是低湿瘠薄地。

但随着宋明清时期的对江南土地的开发,却让江南地区的生产力远远大过北方。

所以,水在耕种过程中的地位真的太重要了。

这些耕地哪怕现在刚刚开垦出来算不得什么上田,但只要眼光稍稍远一些,基本上这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田亩很快就会肥起来。

只不过,李泰倒没要种植粮食的意思,第一是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己单独开辟出一处田地,然后自己偷偷先种植上了粮食,这总归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这土地肥力也不强,种植出粮食歉收是肯定的,那还不如种植些增加肥力的作物先。

另外可以把一些杂草秸秆之类的东西研磨成粉末,洒在泥土里面慢慢发酵。

这批土地是真正的生土地,第一年是种植不了什么的,要先养养熟。

毕竟现在又不是贞观三年,那时每粒米都是拿来救命的。

去年大丰收了一回,今年收成也不错,粮食储备足够,李泰没必要这时候便把这土地原本就不多的土地肥力给耗尽。

当前,应该是想办法增加当前土壤肥力才是正事,让本就不多的土壤进行土生土。

李泰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信,给李世民送了过去,等待着李世民的回信去了。

当然,郑白渠工程的主体就是三白渠的建设,如今完成了一个,世家们自然闻风而动,一个个嗅着味道,打算自己先抢占一块土地再说。

尤其他们看着时间慢慢到达了深秋,李泰都丝毫没有要种植小麦的意思。

那一个个可真比李泰都来得急了,对他们来说,白白看着土地荒废在那里,是真心疼啊!

但很可惜,苏定方的军营就驻扎在边上,他们看看也就罢了,要敢派遣奴仆来圈地,那苏定方这一支军队手中的武器,可不是拿来看着的。

最后,李世民还是把李泰的想法告知了一众世家,让这些世家安抚了下来。

因为这些田地是新耕种出来的,李泰正在尝试加速这些土地的成熟速度,增加土地肥力。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们也就只能接受,当然就算是不接受,面对李泰也说不出不啊!

不过,随着三白渠之一的南白渠修通,朝廷对李泰的评价又开始回升了。

毕竟对比起李泰是不是天下第一能吏他们不在乎,毕竟凡是能吏都基本上都对着世家干。

对世家来说,李泰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李泰在儒林评分虽不见上涨,但在世家中的评分骤然好了很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