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七章 乔桐岛(1 / 2)

加入书签

乔桐岛位于仁川西北的海中,岛屿还算不小,也有百十户人家居住。不过在这个时代,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缺吃少穿条件极为恶劣,这就是李隆的流放之地。

从一个前呼后拥的国主,变成孤家寡人。从锦衣玉食变成身穿粗布衣脚蹬破草鞋,吃残羹剩饭囚犯,这期间的差别真可谓是从天堂到地狱。李隆已经没了原来的富态,现在的他又黑又瘦,脸上的皱纹一道压着一道,满头黑发已经变成花白,不到四十的年纪看起来却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

这种境遇若是换成从前,李隆绝对不可能撑过一个月。因为除了处境身份待遇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家破人亡带来的巨大痛苦之外,还有看守们的蔑视和折磨。

当李隆知道自己的孩子都被赐死之后,悲痛欲绝,但那帮看守却不准他哭,反而要他向王上谢恩。理由是因为王上饶了他的命,还把他送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疗养,那是必须要谢恩的。

李隆被迫写了谢恩折子,随后大病一场,看守们也不管他,就把他扔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茅屋里,其实也就是想让李隆赶紧死了了事。看守们也不愿意在这破地方多待,李隆不死他们就走不了。

李隆病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想到了厚照,想起了厚照送他的怀表,也想起了厚照的话。为了能活下去,李隆忍痛将怀表的链子拆下来贿赂看守,换来了一副草药。

他就用三块石头当灶,用一个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瓦罐当锅,用从野地里捡来柴草,煎熬这副药。三天时间里,这一副药既是李隆的食物又是他治病的药物。

奇迹发生了,李隆的病逐渐好转,逐渐脱离了病魔的魔掌。但死神依旧在他身边徘徊,因为他没有吃的东西。当李隆能够杵着木棍四处走动的时候,他来到了海边。岛上渔民抛弃的破鱼烂虾,还有海边礁石中的贝壳水草,成了他救命的粮食。

渐渐的岛上的渔民熟悉了这个勾着腰,杵着木棍的老头子。有的人看他实在可怜,就时常的拿些食物给他吃。但是被看守发现之后,就恐吓渔民们不准给李隆吃的。渔民们本就贫穷,再加上有官府的人阻止,也就没人敢再给李隆吃的了。

但是无论何时,善良都会存在。渔民们悄悄开了一小片土地,栽上一些瓜菜,表面上是这些渔民的菜地,实际上是给李隆留着的,因为这些渔民都不在这块菜地里收菜,而且就算是最调皮的孩子,也不会从这块菜地里找吃的。趁看守不在的时候,李隆跪在渔民们面前不住的磕头,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身为曾经的国主,应该说李隆是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但是苦难往往是最好的老师,苦难可以让一个从来不知道大米是怎么长出来的君主,迅速变成一个为生存而不断拼搏的人。

李隆也不是一无是处,在他用草药救好了一个拉肚子的小孩之后,他成了渔民们心目中的神医。李隆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也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挣来了赖以活命的食物。

此时,李隆从内心里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朱厚照,那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个就是长今,平时长今灌输给李隆的医药知识,让他能够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资。

此刻,李隆正站在山林里眺望大海,那个方向有一个他一直期盼的国度,大明。李隆嘴里嚼着草根和野果,一点点的从中汲取养分,让自己能过活的更长一些。

“陛下、长今,我一定要活着,活着再见到你们。”

“大叔,守卫们在找你呢。”

一个小伙子远远地冲李隆喊着,李隆笑着点点头,慢悠悠的向着破茅屋挪去。每天的这个时候,守卫们都会到李隆的茅屋前听他讲大明的故事,后来渔民们也来听。现在乔桐岛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个天堂一般的国度,他的名字叫大明,他们的皇帝叫朱厚照。也正因为这样,守卫们停止了对李隆的折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守卫也和李隆一起被流放了,只不过他们比李隆自由一些,可以借着采买的机会到仁川,而李隆只能死在乔桐岛。

守卫头领是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人,他一见李隆回来就说:“老李呀,今天挖到啥草药了?赶紧给我们说一段,我最想听皇家大集的事情。”

李隆坐下之后开始说了起来,正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忽然一个守卫跑过来喊到:“头儿快看,有船过来了,看那发式是倭人。”

守卫头领整了整身上的官服走了过去。

“你们是我国的人,为啥到这里,想干啥?”

为首的一个倭人鞠了一躬说:“我们是要到仁川去,但是我们的船漏水了,想到这里修补一下,请大人行个方便。”

说完之后,一个袋子塞进头领手中,头领打开一看,立即眉开眼笑。这一袋子全是明晃晃的大明龙元,这个时代的大明龙元,就像现代的美元一样是国际通用货币,坚挺异常。只要带着大明龙元到哪里都能花,而且绝对比本国货币还好使。

头领:“呵呵,这是朝鲜流放重犯之地,你们不可久留。修好船后就赶紧走,最好住在船上,不要骚扰我们的百姓。”

“大人放心,我们不是海盗。这样,我再送给大人一些酒水和食物,我们希望能够在岸上住一宿,我们绝不骚扰百姓。”

“这个嘛,好吧,就一宿。”

头领看着倭人送来的酒和成堆的食物,不自觉的咽了口口水答应了,倭国人再次鞠躬回到海边捡了处高地搭起了帐篷。

就在这时又是一艘海船靠近,这艘海船比倭国人的大一倍,而且穿上挂着两面旗子,矮一些的是这艘海船所属商行的旗帜,而桅杆最高处则是一面大明国旗在飘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