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钟是不能送的(1 / 2)

加入书签

自从朱厚照夺权成功之后,就感觉天也蓝了、树也绿了、花也香了、人也变得可爱了。要不怎么说权力这东西会上瘾的,这才几天的功夫,朱厚照已经沉浸在自己当家做主的喜悦当中不能自拔。这两天杨老师新婚度蜜月呢,没工夫管朱厚照。不过却换来了谢迁、刘健、李东阳这三位当朝大佬的悉心照顾。谢迁刘健是如临大敌,搬着成堆的书以及厚厚的教案来到文华殿,准备用渊博的知识把朱厚照淹没。结果太子殿下表现得异常恭顺,这一天的课程轻轻松松的就上完了,完全没有以前的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这仨人这才把心放进肚子里,连连夸赞太子学业长进,聪慧绝伦一点就通。师徒四人相谈甚欢,文华殿内一片祥云缭绕。

太子变乖了是值得鼓励的,于是放了半天假让太子轻松轻松,不过三位大佬还是跟着太子寸步不离。当然也不能去别处,只好到国学馆去看看。

国学馆所在之地原本是国舅爷张延龄别院,后来朱厚照建立文化艺术中心之后,张延龄把这处别院捐献出来给朱厚照用,现在经过扩建成了国学馆。

如今的国学馆的规模规制和国子监不相上下,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分成学院区和办公区两部分。顾名思义学院区就是专门教学的地方,而办公区则是两大编辑部和四社的办公地点。

国学馆的教学设置是按照小中高进行的,仿照现代教育体系。国学馆内除了教学楼之外,还有图书室、实验室,也算是设施完善。教学内容除了经典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之外还增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甚至还设立了专门教授一技之长的技校,总而言之国学馆更像是一座普及基础教育的综合学校。

由于是国家办学,师资力量倒是很雄厚,而且一些有名的匠人也成为了国学馆的教习,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且不说这个时代匠人地位低下,仅仅是门户之见就让很多手艺只能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而国学馆的工匠教习都来自工部尚书曾鉴的举荐,这些匠人起先是不愿意的,但是来了之后却发现来对了。

首先是身份得到改变。国学馆的教习品级不高但也是入流的官员,官员和匠户之间的差距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这一下子就让这些匠人教习心里万分感激太子殿下,更别说每月还有俸禄可拿。那可是朝廷发的俸禄不是工钱,这之间的差距又是一在天一在地。地位发生改变,生活有了保证,这些匠人们的聪明才智瞬间被激发出来,朱厚照交给他们的研究课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朱厚照将三位大佬领到一处工作室内,只见迎面一个大木头柜子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一个圆形的盘子上面刻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粗细不等三根指针固定在圆盘中间,下半部分是一个银亮的坠。更为令人称奇的是,这一上一下两个部分的柜子门都用一种透明的琉璃样的东西封住,即可以看清里面的东西,又把里外隔开。

李东阳好奇的拉开柜子门又关上,就算他学识渊博也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干嘛的。

谢迁:“殿下,此为何物?”

厚照:“此物名唤座钟,其功能和日冕、滴漏同样,是记时用的,几位大人且看孤示范一下。”

朱厚照拿出一个蝶形的钥匙插进圆盘上的的一个孔里,咔嚓咔嚓的拧了好几圈,用手轻轻一推那个坠而,随后把一粗一细两个指针重叠在“子”那个刻度上,只听当当当当,洪亮的钟声响了起来。谢迁等人吃惊地看着不停摇摆的坠和那咔咔咔咔走得飞快地红色的指针,明白了这所谓座钟的妙用。

刘健:“记时加报时,此物精巧,比滴漏和沙漏要准确轻便多了。”

谢迁:“不错,只是这柜门之上的琉璃这样清澈,几乎和没有一样,想必价值非常昂贵吧。”

厚照:“不贵,此物虽然不是琉璃,但烧制技法和琉璃相差无几。此物名唤玻璃,材料比比皆是。沙子和山中石英都可以用来烧制此物,所以价格并不高。关键是此物用处很大,我大明军中所用千里眼的镜片若用此物制造价格会下降很多,如此一来就可以配发至基层校尉。还有,此物镶嵌在玻璃上比窗户纸的采光效果好,到了冬天既保暖又不妨碍屋内的光线,将来也是家家户户必用的东西,三位大人请看后面。”

朱厚照打开座钟的后门,只见里面无数齿轮咔咔运转,机簧快速伸缩,三人看了又是一惊。谁见过如此精巧的机械,谁又见过不用人力就可以自动运转的东西。

“三位大人,别看这座钟只是记时用的,可是涉及的工艺技术要求却是很高的。三位大人想一想,这么小的零件都能做出来,那么再大一些的零件呢?是不是也可以做出来,三位大人且看。”

说完之后朱厚照拿起一个铁皮制作的小马车,用钥匙咔咔拧了几下放在桌子上,只见那小马车居然自己动了起来。

李东阳:“太神奇了。殿下,这个做大一些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牛马自己走呢?”

“那还不行,需要找新的动力才行。机簧的能量毕竟有限也不持久,用在钟表上还行,用在大型工具上就力所不及了。况且你总不能走一段路就拧一下机簧吧。三位大人莫急,国学馆的教习们正在研究,相信以后会有好办法的。”

三人看着满屋子的好东西,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每样都爱不释手。谢迁站在一面大镜子面前搔首弄姿,甚至把脸贴在镜面上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