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皇城故事 三(1 / 2)

加入书签

翌日早晨,阮云霞等人用过早餐,简单购置了些路上携带的干粮,就跟着萧万云骑马向大齐国皇城——“碧头城”去了。

中途有几名江湖人士离开,除了沈闲和阮云霞等人,只有况达和侯俊生仍旧随着萧万云。这两人说不上心眼坏,但算计总是有的,沈闲瞧他俩偶尔淫笑,不难猜出两人心中所想。想来是打算跟着萧万云到皇城,一来见识见识世面,二来逮着机会定是要偷进皇宫,三来便是借着萧万云“镇宇王”的威名,四处炫耀,给自个儿和他俩的小门派增添身份,到时候拜师学艺的人多了,他俩也算为门派续了香火。

只是沈闲还把两人看得浅了,这两人平日里便是个花钱阔绰、喜好吃喝玩乐的主,脑子也算机灵,但总想着怎么捞钱。要说心术不正倒也不是,就是一肚子奸商的油水,变着法子要搞点儿“产业”。说来他二人也颇擅长经营,在闻啸国境内还有一份所谓“家业”,虽没有遍布天下那么宏伟,却也小有名气。这份“家底”便是两人利用他二人师傅留下的财物,经过两年打拼得来,也算苦心经营,费了不少功夫!如今他俩倒不在意自个儿的门派,对生意场上的事关切得多,这会儿跟着萧万云,两人还在琢磨,回去弄一批上好的布料,就说是萧万云用过的,想必会招来些跟风的,到时候又是一番收获!一想到又会有白花花的银子进入口袋,两人不觉高兴起来,但笑容在别人眼中,就显得有些淫荡猥琐。

对况达和侯俊生两人,这里也不多谈。只说萧万云等人一路策马扬鞭,临近中午时分,就到了碧头城脚下。说起这“碧头城”一名,也算有些来头。“碧头”一词与大齐国境内风俗有关,指的是其头戴玉簪的习俗。国内稍有钱财的人家,喜欢头上戴碧玉簪,以显示自己的地位与常人不同。这簪子也很有讲究,平常百姓家能戴得起的,只一根朱红色软玉簪,稍稍大户的人家,则常用白玉簪子。碧玉簪则是王公贵族们喜爱之物,又因习俗和地位不同,头上戴的簪子越多,越能显示其富有以及其在朝中的地位。据说大齐皇帝头上戴着金簪,总共九根,又配碧玉簪五根,循九五之数,象征皇帝乃是九五至尊!因为皇城内多见人佩戴碧玉簪,时而又可见人满头佩戴簪子,一眼望去尽是碧色头颅,所以大齐国皇城就叫做“碧头城”!

萧万云告诉沈闲,要想进皇宫拜见大齐皇帝,首先要遵循这里的民风,也要佩戴玉簪。但外人不用按照数目排定身份,所以只用戴一根。

沈闲觉得这风俗真是奇特,但想到大齐国皇帝头上插了十四根簪子,那不是跟长个刺猬在脑袋上么?一想到满脑袋长刺的大齐国皇帝,沈闲便有想笑的冲动。

“这里就是碧头城了,皇城那边暂时还没有联系,我这就先走一步!”甘九弧说道,驾马进了皇城,不见了踪影。

“看来要进皇宫,还得等待些时候,几位若是觉得劳累,可以随我去皇城内客栈暂住!”萧万云对众人说道。

“一切听萧爷的安排!”众人回答道。萧万云点点头,便带着众人进了碧头城。

碧头城为大齐国皇城,其气派程度自不是秦安城可比。虽然有传言说秦安城为鹿武公仿效皇城规格而建,堪比巨雷国皇城“天霄城”,但沈闲观摩了这座碧头城,便觉得那些传言夸大了,皇城宏伟,哪里是一个小小分封国国都所能比呢?

碧头城城墙高耸,光是其宽度,就跟秦安城一条大街一样宽,也够五十丈。城墙顶部略小,约有三十丈宽,部队来回在其中巡视,丝毫不觉得狭窄。皇城远比秦安城大,城墙排开,约有十多里长,四面修葺,似盘在大地上正沉睡的巨龙,宏伟非常!城墙上建筑碉塔、箭楼等防御工事,又给人肃杀严整之气,显得壮观威严,坚不可破!

沈闲跟着萧万云进了碧头城,城内布局也是东西市坊酒楼,与其他城市相同,只是规模大了一倍不止!北边是皇宫所在,因为此刻萧万云要带着众人前往客栈休息,所以暂不得见,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沈闲骑着马,视野开阔,但见大街上人头晃动,似一片片碧草偶尔被风吹偏,又似碧波起伏荡漾,只是这么一眼观瞧,便觉得与那“碧头城”一称极为相符,真的是满城的“碧绿脑袋”!

当然,来往之中也不乏江湖同道,他们多是从外地赶来,和沈闲等人一样,不戴玉簪。只是这些人没在了皇城百姓中间,不细心寻找,恐怕还真难以发现。只因这里头戴簪子的人太多,偶尔有几人混在其中,一眼看去也似顶着碧绿脑袋,着实难以区分。

沈闲有些好奇,听萧万云说,头戴碧玉簪子是王公贵族们的喜好,为何这里大街上也有各色各样的人戴玉簪呢?难道他们都是王公贵族?连在街边摆摊的小贩也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