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道在自己这边(1 / 2)
海川的整体工业布局有点散乱。
以士林服装为代表的私营、集体、小微企业分布在东北片,这片区域里干什么的都有,图的就是不起眼、没人管。
海川酒厂之类的骨干企业在城区中间,虽然不是在闹市区,但依然占有了城区不小的地盘。不把这些骨干企业放在眼皮底下,海川领导班子不放心。
后来新建的一些企业像改为饲料厂之前缫丝厂在城郊的西南面,那地方空旷,有继续发展余地。
而老旧的橡胶厂、制鞋厂什么的都位于城西面,这是老工业区,脏、乱、差是代名词。
海川现在还看不出这种工业布局的弊端,但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和老百姓手中渐渐有钱了,城区会发现越来越挤了。
这个隐患樊义山现在还不知道,也看不出来,但郝刚知道得明明明白白。
“厂区准备设在哪儿?”郝刚问道。
“你有什么想法?”樊义山反问。
郝刚既然已经盘算这个生产线好久了,要说没什么腹稿,樊义山是不相信的,这是侮辱两个人的智商。
“我其实考虑的不仅仅是拖拉机厂的事,我考虑了海川的整体产业布局。”
郝刚平淡地说出了就是对于樊义山来说也不算平淡的事。
考虑一个城市的整体布局,这是你一个高中生能干的事吗?
要是别人说出来这话,樊义山肯定嗤之以鼻。
但在郝刚身上,樊义山还真不敢有什么不满,谁要是怀疑郝刚的本事,你也弄几个能和士林集团相媲美的企业出来看看。
“说说看。”
樊义山积极鼓励郝刚说出来,有些想法从郝刚嘴里掏出来后,自己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薅羊毛了。
又不是外人,我看元月早晚也跑不出这小子的手心,先收点利息再说,这小子肚里的货是真不少。
郝刚组织了一下语言:“我先说一下大的方面。”
“去年总设计师视察津市,提出了开发区大有可为的说法。”
樊义山点点头,这是政策倾向性的东西,樊义山不可能不知道,但郝刚也关注这事,就很了不起了。
郝刚这第一步的方向提得就很前沿,樊义山心中突然有了更高的期盼。
“为什么设立开发区呢?国家最初的想法是吸引外资、出口创汇。”
樊义山作为政府负责人,当然知道从1984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开发区。
在这一阶段,国家对开发区的支持,主要不是体现在直接给予资金的资助,而是给政策、给自主权。
这几年,开发区一方面白手起家,发展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短缺;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尚处于试探和观望阶段,所以各开发区总体发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
引进项目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很少发生。
所以,开发区除了挣点小钱,还有什么用处,樊义山并不十分清楚。
现在郝刚对开发区的定义是吸引外资、出口创汇,樊义山倒是十分赞同。
“不过,我们好像有点弄偏了开发区的功用。”没理会樊义山的思索,郝刚又提出了一个观点。
樊义山心中说,我就知道你不会一路顺着说的,这个“不过”后面才是你要说的重点了,我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开发区在开放领域上,一定要从生产领域扩大到金融、贸易等服务领域,还需要呈现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现在的开发区模式还是太保守了。”
樊义山静静地听着,心中翻江倒海,郝刚太敢说了,胆子太大了。
后面如果没有具体的东西来支撑这个说法,今天就要把他的这些想法给扼杀掉,否则这小子以后说不定祸从口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