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十大天魔(1 / 2)
第301章 十大天魔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云水功》就已然达到了林清风所说的武道典籍的至高境界,事实上,之所以这两万武修能够无一例外地成功参悟《云水功》,一则是因为林清风的讲解十分透彻、直入人心,二则是因为这些武修全都三境以上的修士。
能突破至易筋境的武修,纵然根骨不算上佳,基本上也都差不到哪儿去,而按照林清风所说,《云水功》的创作之人乃是云梦宗的创派祖师云梦子,云梦子乃是武道八境如意境巅峰的大能者,所创功法自然也能够将修炼门槛降到足够低的程度。
也因此,上官婉儿召集的这两万长安武修,每一位都成功地修炼了《云水功》或《寒霜剑典》,能够为旱灾的缓解大事添砖加瓦。
借用太宗皇帝李世民的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待两万长安武修大致将功法修炼的七七八八之后,苏鹤将这个好消息告知给了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当即拿出了政事堂早已商讨过的天下主要救灾之地。
其中几个核心的州郡,基本上都位于关中、山东和黄河南北之地,以及一部分的山南道、江南西道州县,和长江东部的淮南道。
苏鹤定睛一瞧,发现这些地方似乎无一例外全都是大唐的主要产粮区。
历史上,唐朝绝大多数百姓每日的口粮中,占第一位的是粟,其次是麦,再次是稻。
而全天下各种粮食的种植数量和面积,也与这一顺序相对应。
粟,亦称稷,北方人称其为“谷子”,是华夏炎黄子孙所食用的最古老的粮食,后世将脱粒去皮后的粟米称呼为“小米”。
《管子·治国》就有云:“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足可证明,早在先秦时期,粟米的种植多寡就已经能够成为衡量一个诸侯国农事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准。
“粟”同时还是古代的一种度量单位,《淮南子·天文》云:“律之数十二,十二粟而当一寸。”意思是说当时朝廷给百姓制定的的度量衡标准为十二,十二粟也就是一寸长。
《孙子算经》亦云:“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粟就又被用来做了容量。由于“粟”可以用作容器,又是粮食的总称,而古时官员领取的俸禄就是粮食,所以“粟”便逐渐引申出了俸禄一义来。
《史记·伯夷传》所记载的:“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这里所言的周粟,本质上就是指周朝的俸禄。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西汉文帝博士韩婴所着写的《韩诗外传》则是将“俸禄”二字首次在典籍中呈现了出来:“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所以,在唐朝尚未步入中后期,帝国经济重心尚未真正转移至江南地区之前,粟,始终都是天下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粮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