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夺取203(2 / 2)

加入书签

韩征说道:“我有说用它们杀敌吗?按照我的话去做,把这里几根圆木都淋上汽油后点燃了滚下山去!”

“那好吧!”梁子等人只得照做。

当好几根着火的圆木滚下山坡去,一根根都被石头挡住在距离山顶五六十米的地方时,它们的作用就出现了,每一根木料的燃烧都照亮了周围十几二十米范围内的区域,周围的日军士兵身影被山顶的尖刀连士兵们看得清清楚楚。

“原来是这样,哈哈哈,老韩,你太聪明了,这下就不用担心日本人的夜袭了,哈哈哈,弟兄们,给老子往死里打!”

子弹向下雨一般射向山坡上的日军士兵,这下日军士兵纷纷中弹倒地不起,仅仅几分钟内,日军士兵们就损失惨重,一方面是刚开始尖刀连士兵们的弹药很充足,火力很强大,另一方面日军士兵们没有察觉到那些燃烧的木料的作用,让他们的身体彻底暴露在山顶守军的视线之下,才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

战斗进行了半个小时,日军就打不下去了,伤亡实在太大了,主要是山顶尖刀连的机枪数量太多了,而且还有手雷,在火力上,日军几乎完全不能与华军相比,华军每个班就有一挺轻机枪,每个排就有一挺重机枪,每个连还有一个重机枪排,另外还有迫击炮排。这这种火力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是世界第一都不为过,就连德国人的装备都没有这么好,就更别说日本人了,现在的日军军官连制式手枪都没有,士兵全部是三八式步枪,一个师团都只有十八挺重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在日军当中都是还没影的事儿。

日军丢下两百具左右的尸体撤回了坑道当中,刘少校当即让士兵们分批休息,在用电台向军部报告刚才的战斗情况之后又重新检查了一遍防御情况,再去看望了一下战死和手上的士兵。

天亮后,刘少校接到了军部发来的一封电令,他拿着电令当做一些军官们说道:“上峰命令我们用山顶的炮台向港口内的日军舰船开炮,这个任务就交给柳子俊了,柳子俊!”

“到!”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大声答应。

刘少校看着他命令道:“你带着你的人去操作火炮,给老子打准一点,日本人留给我们的炮弹不多,争取每一枚炮弹都要命中目标,明白吗?”

“是,长官!保证完成任务!”柳子俊敬礼答应。

港口内的日军舰船最大的都只有几千吨的舰船,而且还是装甲薄弱、火力不大的老式巡洋舰,其他的更是一些小吨位的舰船,而山顶炮台内的几门火炮都是280毫米口径的大家伙,这种口径的炮弹即便是打在巡洋舰上,巡洋款被命中几炮之后也会受到重创。

在炮兵队长柳子俊的指挥下,一箱箱炮弹从山顶碉堡内搬出来,搬到了炮台处,炮衣被掀开了,露出超长身管的280毫米口径的几门大炮。

忙碌了二十分钟之后,一切准备就绪,柳子俊等人站在炮台旁看着山下港口内停泊的日军舰船等待着刘少校的命令。

在等待命令的过程中,柳子俊让炮兵们瞄准港口内的日本舰船,等命令一到,他便下令几门大炮一起开火进行齐射。

“轰轰轰??????”。

炮兵们根据炮弹着弹点调整射击诸元,连续打了两轮齐射之后,炮击诸元校正完毕,即系开炮,第三轮齐射就有很明显的效果,两艘老式巡洋舰各自被命中一枚炮弹,炮弹落在甲板上爆炸,其中一枚摧毁了一艘老式巡洋舰的一座炮塔,另一枚将另一艘巡洋舰甲板炸出一个大洞。

遭到炮击的日军舰船上日军士兵们顿时开始慌乱起来,水兵们开始救火,其他人还在不知道怎么回事,怎么会有炮弹打到港口内?这里是日本海军最后的一些舰船的其中一半了,另外一半在海参崴,不过都是一些战斗力不强的老式巡洋舰或炮艇,多数是鱼雷舰和布雷舰。

遭到炮击的日军舰船在指挥官的命令开始生火,因为日本人已经发现炮弹是从山顶打过来的,也就是港口内已经不安全了,日军舰船指挥官们准备指挥舰船强行冲出港口,冲破华国海军的封锁。

山顶的炮击进行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港口内的日军舰船已经有一半被击沉,都是一些小吨位的舰船,如果经得起280毫米口径的大炮炮击?剩下的日军舰队受命向港口外突围,但是日军舰船刚刚冲出港口就有好几艘舰船触碰了华郭海军部署在这一带的水雷,随后华国海防舰队出现,开始炮击剩下的日本舰船,双方展开一场小规模的海战。

打到最后,日本海军舰船只剩下几艘小炮艇,这几艘日军军炮艇最后还是选择了树白旗投降了。

刘少校等人在山顶守了两天,日军在这两天时间里发动了十几次进攻都被打退,而且损失兵力达六百多人,原来一个大队的兵力只剩下不到一半,日军的防线也因为兵力减少而出现了漏洞,华国第二军第四师揪准机会发动了攻击,先是用重炮将铁丝网后面的底下暗堡全部轰塌,将躲在里面的日军士兵全部活埋了,然后用步兵开始进攻,这次华军首次采用了迫击炮平射技术,用迫击炮平射技术将炮弹直接从日军外壕内的堡垒射击孔射进去,一枚炮弹就能摧毁一座堡垒,很快,日军部署在外壕内的所有堡垒被摧毁,随后华军组织兵力进入山体内的坑道清剿躲藏在里面的日军,经过两天时间的清剿,203高地的日军全部清剿完毕,9月10日,华军正式夺取了203高地,付出的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弹药却是消耗不少。R1152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