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5 火的真相(4)(2 / 2)

加入书签

“我一直在想,姐姐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小三瞟了一眼不远处的聂秋远,“姐姐,这位是……”

我想了想,就介绍道:“是姐夫。”

秋的神情未发生变化,眼神里却流露出一丝蜜意。小三眼神中却掠过了一丝惊讶,他当即就十分乖巧地喊了一声“姐夫”,但我却发觉他的眉心微微地蹙了一蹙。

似乎是一种,有些不快的情绪?

气场不合么?没想到聂秋远这种万人迷的体质,居然也会引起初见面的少年的抵触,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事情发生得太快,每个人的情绪又都不太稳定,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弄清楚蔺九的伤情和受伤的原因。

韩媚兰哭得有点岔气,话说不成句,所以最终还得由骆大春给我们讲述发生的事件。他讲了一阵子,我们才渐渐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明白了。

“所以,是天镜门,是他们重新出现了!”骆大春最后总结道。

简单地说,就是天镜门于数日之前侵入并袭击了大理寺,蔺九在战斗中脊骨中了一刀,当时就昏过去了,一直昏迷到现在。

天镜门攻进大理寺的那一天,骆大春并不在,所以,他们想必是看准了这个时机才发动了袭击的。好在骆大春行事一直比较谨慎,他不在的时候。在大理寺留了部分落雪山庄的人,另外,聂秋远失踪后由骆大春代管着的幽夜之影,当天也有不少人在大理寺。

天镜门发动的是一次突袭,但是,来的人并不多,所以并没能从大理寺手中讨到太大的便宜。这个袭击的规模。显然是并未打算把大理寺剿灭的。他们杀了大理寺的七八个人,把许多房间翻了个乱七八糟,然后就撤了。

至于为什么说袭击者是天镜门。这是与他们交过手的落雪山庄成员及幽夜之影成员得出的一致结论。来袭的人并没有刻意地隐匿身份,他们的作战方式就是天镜门的作战方式。

从来袭者的行动来看,他们应该是在找东西。如果是天镜门的话,他们绝不是为了抢点小钱而来的。很可能是我们手中掌握着什么他们需要的物品,要么就是看上了李世民交给大理寺保管的皇帝亲建的小金库。

但是骆大春回来之后组织人进行过一次检查。大理寺里似乎什么也没丢,无论是卷宗、信息,还是与私库有关的任何物品,都没有丢失。

那么。天镜门这究竟是在做什么呢?

当天韩媚兰、蔺九、桂林、王金智他们都在,袭击发生之后,媚兰立即就拔剑加入了战团。对于这样的情况。大理寺原本是搞过演习的,所有不会武功的文职在这种时候就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各自分散。寻找地方隐匿起来,以免给战斗中的同僚添麻烦。因此,桂林、王金智他们就迅速地隐蔽了,只有蔺九在这种情况下仍悄悄地摸回了战团中心。

结果,袭击的时候,初来乍到的小三没有丝毫经验,与几个文书一同傻在了大屋里。当时有几个天镜门的人突袭过来,几个文书无一例外地残遭毒手。不过经检验,小三果然是命硬。就在这生死一线的时候,媚兰忽然从天而降,将小三护在了身后。

对手是个身材高大的黑巾蒙面人,他也没有断续追杀小三,他只是看了媚兰一眼,略一思索,便挺起手中短刃,疾如闪电地向媚兰当胸刺去。

媚兰的玉女剑本就属于快剑,没想到对方的招式更快,根本没有可能躲开。眼见得媚兰陷入了生死一线的境地,却有一个人忽然斜刺里扑将出来,一把将媚兰抱住了。

袭击者动作一顿,手中短刃轻锋微转,一刀就刺进了那人的脊骨。

媚兰定睛一看,那个抱住自己的人,居然是根本不会武功的蔺九。

袭击者的动作顿了一会儿,才将贯入蔺九体内的刀锋拔了出来。鲜血喷溅而出,蔺九的身体软软地委顿在媚兰的身上。

袭击者没有理媚兰,他看了一眼旁边神情惊恐的小三,不知为什么没有再动手杀人,转身就从大屋撤离了。

蔺九俯在媚兰身上,努力地说出了一句“我不在了,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谁的话都信”,然后就失去了意识。

蔺九是个文职,没有武功,也没有自体保护能力,所以一旦受伤就格外严重。蔺九跟了聂秋远之后,也曾试着习过两天武,但他很快就清晰地作出了判断,自己并不是习武的材料,自己的天赋在别的地方。

所以蔺九就断然弃了武学,把时间都用在了研习如何侦断案件。他本来底子就好,又勤奋,这些年断案水平也就突飞猛进,在没有聂秋远的情况下一个人也能独挑大梁了。秋不在的两年,蔺九已经成了骆大春在大理寺最好的帮手,若不是有他,骆大春也不可能得心应手地一边处理大理寺的事务,一边还井井有条地管理着落雪山庄。

而这次看到蔺九的时候,他虽然昏迷不醒地躺在床上,但还是能清楚地看出,他的模样都变了,犹以这半年的变化最大。

秋不在的两年,蔺九的个子长得很快。他比我和媚兰大不了一两岁,所以初见的时候还是少年纤瘦的体形。现在的他,个子比我们高出一头还多,身形也变得更健壮挺拔,完全是个成熟的男人了。

后来媚兰抽泣着说,在危机降临的一刹那,有一个高大的男人抱住了她,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她。那个人显得如此可靠,如此温暖,那一瞬的感觉,还让人误认为是表哥或是聂大哥,没有想到是九哥。

说着这些,她就哭得特别绝望。

我觉得正是蔺九说出的“我不在了”四个字,结结实实地击中了她的心扉。(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