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覆灭(四)(2 / 2)

加入书签

“不如此,焉能驱民从征,半岛上的战事且不说,仗打完了,麻烦事才是刚刚开始,那么多的国家没了政权,要一一占据,要将土人迁出来,都不是省事的,全靠军队成不成?是不成的,只能用这样的法子,一边建设一边作战,等到路修好了,咱们才算是真正站住脚了,到时候沿着马路快速调动,那些残余的反抗势力一旦露了头,想跑都跑不掉,雨季会成为咱们最大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属下省得了。”

杨行潜脑子反应极快,马上就明白这其中的好处,寓兵于民,在主力大军完成了歼灭的任务后,由这些半军事化的队伍来占领,而主力大军将继续去征服其他的地区,不必将精力全都耗在剿匪的事情上,毕竟如今全岛一共只编了五个厢六万二千五百人的正兵,黎母山大营里的五万多新兵在完成了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后,会先派到南洋,戍守一年左右,如此往复循环,始终保持一支为数十万人左右的武装力量,这也是目前他能养得起的上限。

“老孟。”孟之缙赶紧上前一步,聆听他的训示。

“那些荆湖民夫也会一一编组,名为农垦兵团,每团五千人,由琼州老农担任技师指导,由退役老兵担任指挥,每个指挥须得开垦一万顷以上的田地,如何划分由你带人来勘定,做成图纸存档,要留下一些余量,要尽量做得成片开发,以便将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种植,水利、肥料、种子是三大要务,解决了这三样,产量就不会低到哪里去,与那几十万鞑子相比,你要做的事情,才是琼州发展的基础。”

刘禹用一种我看好你的语气说完,孟之缙已经有些惶恐了,将半岛变成粮仓是早就定下的方略,当初他争来这个日南郡守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按照州府里的计划,将用十万左右的民力,开垦出二百万顷左右的田地,一顷百亩,总共就是两亿亩,按平均一亩产粮三百斤算,一年三收就是九百斤,两亿亩的年收成将达到一千八百亿斤,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可以彻底解决琼州五百万居民乃至大宋所有人口的吃食!

还远远不只。

天下无饥馁,是仁人志士几千年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化目标,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实现过,不是因为产量达不到,而是分配不公,富者兼并穷者之田,是每个封建王朝逃不过去的坎,三百年的循环反复就是这一事件达到了临界值后的反噬,人人知道却没有解决之道,刘禹的公有化尝试,也不过是借鉴后世的经验,同样有着绕不过去的坎,那就是生产效率问题。

当然了,眼下还没有露出端倪,自然也不必过于操心,对于孟之缙而言,光是那付美好的前景,已经足够了。

民事交与他,政事交与杨行潜,将二人打发走,刘禹这才打量着自己的两员统兵大将,金明面色还算平静,姜才的兴奋之色却是溢于言表,一举将二十万鞑子围在一个狭长的三角地带,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竟然就在眼前,他的反应再也正常不过。

“走,上去看看。”

刘禹带着几个亲兵登上石阶,这些石阶是后来才砌成的,包括顶端的女墙,整个高墙高三丈左右,宽度一丈二尺,没有中土城墙那么宽,不过已经足够了,顶端每隔百步左右安装着一个大喇叭,喇叭周围站着两三个人,除了这些值守的军士,其他人都呆在后头的军营里,只有紧急情况才会上墙。

这些值守的军士由一名文化教员带领,刘禹看到他们正在纸上写着什么,命人拿来一看,原来是各种标语。

“你们这样喊了几天了?”

“回山长的话,三天。”听到这个特殊的称呼,刘禹抬起头,眼前的军士年纪十分小,嘴下只有一点点茸毛,面相有几分熟悉。

“你是哪个学堂的?”

“琼山第二学堂。”

张德全挺直身体,大声答道:“学生张德全,全岛统考第七名,山长曾亲自为学生颁奖。”

刘禹记起来了,他是张世杰的长子,自己的外甥。

“嗯,我记得你,如今分在前厢第三军对吧。”

“是的。”

“这是你们的防线?三天的喊话,有没有什么效果?”

张德全摇摇头:“鞑子还没有粮尽,不过昨日学生发现,他们在割取死马的马肉。”

喔,刘禹从吴老四手中接过一具千里镜,朝着远处望去,只见一千步左右的泥地上,还有不少马尸,大部分都只剩了骨架子,一些乌鸦在盘旋飞舞,元人的大营还在更远一些的地方,看来是被炮火吓到了,退出去足足十里远。

“噎,他们在做什么?”

金明和姜才二人举起千里镜,镜头里出现了一群汉军步卒,手中提着刀斧等物,越过那片遍布死马的区域,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朝着前面的一排攻城器械走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