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最大地方官--巡抚(1 / 2)

加入书签

两日后,浙江都司的急报传入京师中军都督府。

按理说,浙江都司隶属于左军都督府,而左军都督府的府事是李景隆,这份情报应该交付李景隆处理。

可自李景隆由广东回来之后,朱允炆似乎忘记了这一茬,继续让徐辉祖兼管左军都督府,甚至于其他都督府,也隐隐以徐辉祖马首是瞻。

徐辉祖知晓肩膀上的重任,也清楚自己的立场,故而遇事不决时从不专权擅断。

若在寻常时,倭寇进犯浙东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徐辉祖完全有权处理,然后以“简报”的方式上奏皇上。

毕竟这类情报每月多时二三十余份,少时也有四五份,直接递送地方文书,皇上也未必看得过来,只能摘取关键,简单汇报。

可现在,徐辉祖手里握着《象山钱仓千户所血战倭寇》的文书,决定一字不改,并亲自呈报给朱允炆。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处理公文,棘手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接山西布政使司急报,移民消息传出后,民心浮动,不愿移民者众,甚至有惶恐之家,逃难于深山之中,以躲避移民之祸。

朱允炆紧急召见内阁大臣与户部尚书夏元吉。

“移民非为小家,乃为国家,丁景福格局太小。”

解缙不认为丁景福搞定不了这些问题,只不过不想自己背黑锅罢了。

毕竟一旦民乱山西,作为布政使他的责任是跑不掉的。以急报上奏,不过是先给朝廷讲述清楚,移民政策是朝廷出的,和我丁景福没关系,现在马上要有乱子了,我出事,你们也有责任。

“一次移五十万人口,如此压力也是可以理解。”黄子澄给丁景福说了句话,然后看向朱允炆,道:“皇上,臣依旧认为移民数量过多,时间过短,容易引发灾祸,不若……”

郁新皱了皱眉,不等朱允炆发话,便打断了黄子澄:“皇上,臣认为山西移民困难重重,当委派朝廷重臣亲往。”BIqupai.c0m

黄子澄被人打断了话,自是有些不高兴。

郁新也有苦衷,既然朝廷敲定好了移民五十万,而且大家不管同不同意,最后都是认可了的,反复在认不认可的问题上纠结,无济于事。

当下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解决移民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解决如何移民的问题。

既然消息已经传了出去,百姓也知晓了五十万名额,此时再改,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反而会使朝廷落得一个“朝令夕改”的印象,折损朝廷权威。

朱允炆赞同郁新的看法,问道:“依你之见,谁去山西为好?”

郁新看了一眼茹瑺,然而对朱允炆说道:“臣愿举荐茹大人前往山西。”

茹瑺见郁新推荐自己,深知责任之重大,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道:“臣愿前往山西,安抚百姓,为移民解困。”

朱允炆看着茹瑺,让此人去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茹瑺能力是不错的,虽然这个人在历史上不太光彩,但能被朱棣重用,还被封为忠诚伯,可见其本事不小。

加上此人曾是兵部尚书,对于山西都司与山西行都司官员很是熟悉,一旦到了民乱地步,也能控制局势。

最主要的是,茹瑺体格好,四十岁出头,还跟个三十岁小伙子一样,时不时骑马往返于大小教场,让他快马去山西,不至于累死。

如果换黄子澄、解缙这种“纯”文官,等他们坐马车抵达山西太原府,估计夏天的麦子都收完了。

“既如此,茹爱卿就辛苦走一趟吧。解缙拟旨,朕命茹瑺为山西巡抚,有监管都、布、按三司之权,巡抚山西,扫平移民之障!”

朱允炆肃然道。

解缙、郁新等人吃了一惊,如此一来,巡抚将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一举打破朱元璋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权分立”的状态。

巡抚!

这个官职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北伐,大败柔然之后,太武帝以来大千勇猛、多有战功且熟悉北境险要,诏大千“巡抚六镇,以防寇虏”。

唐代设置有巡抚使,武则天曾安排狄仁杰任江南巡抚使,但这类官职属于不常置官职,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忘记了。

整个唐代,也只有三个人做过巡抚使。

至于宋代,更多的是安抚使、宣抚使与招抚使,巡抚使这个名字都很少出现。

说到底,真正让巡抚成为一种“制度”的,是明代!

虽然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但那时候的巡抚,只是巡查地方、抚恤地方之意,并没有真正的“实权”。

而朱允炆设置的巡抚,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一把手”,统管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朱元璋“分权”玩得溜溜的,将一省大权分为三块,看似精明无比,彼此制衡,可问题是,三个和尚未必有水喝啊。

山西移民,不仅事关布政使司,还事关都指挥史司配合,说不定还会闹腾出来一些案件,又会牵扯到按察使司,到时候一团糟,谁都不服谁,如何处置?

山西距离南京两千多里路,正常来回出趟差,时间单位都是“月”,若是凡事就要请示,来回折腾下去,别说今年完成移民,三五年也未必能完成。

必须有一个人去坐镇山西,全权负责,统揽所有权利于一身!

作为皇上,自是不希望有如此大权的官员出现,但这是当下唯一的办法。

朱允炆只有控制好一点,即巡抚设置,只能由朝廷重臣担任,事情完成之后,巡抚回朝廷继续当官,不久留地方。

茹瑺深感朱允炆的信任,跪地道:“臣定不辜负圣上恩典!”

朱允炆凝重地看着茹瑺,嘱托道:“切记一点,此番移民与太祖时移民大不同,朝廷不强制移民,不可刀兵加民,但朕需要移民五十万,具体如何把握,你要有分寸。”

茹瑺知道问题棘手就棘手在“不强制”这三个字上,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步步来了,即使是磨破了嘴皮子,自己也要说动五十万人搬家!

“臣有个不情之请。”

茹瑺道。

朱允炆好奇地看着茹瑺,道:“讲。”

茹瑺直言道:“臣领兵部时,杨荣曾多次给臣推荐杨溥,称赞此人为人谨慎,朴素正值,越是混乱时,其越是冷静。眼下山西之行,正是用人之际,臣请调翰林编纂杨溥一同前往。”

“哦?”

朱允炆打量着茹瑺。

怪不得这个家伙没事的时候总往翰林院跑,原来是摸杨溥的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