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皇后被废(1 / 2)
一时,弘新县城里,血染街头,无故被杀者,竟达百人。[燃^文^书库][www].[774][buy].[com]
北州大侠冀百川愤而潜进城中,于陆高扬外宅将锦衣华服的他枭首,开官仓放粮,在陆高扬家中,竟藏有白银四万多两,珠玉堆积,一个区区县令,月俸不过十两银子,为官不过五年,竟然有这样的巨额之财,可见平时是怎样的刮地三尺,盘剥百姓。
冀百川用这些钱财向富户买粮,选灾民代表当街施粥,反倒将弘新县的乱势控制下来。
此事极为讽刺,朝廷选定的官员只知道搜刮,镇压,激起民变,而这个久捉不到的朝廷钦犯,反而真正为民办了事,避免了弘新县的民变,而弘新县也成了饿死人数最少的一个县。
灾民不过是求一口吃食,但凡不至于饿死,他们也无心造反。
恭帝震怒,派人彻查事件根由,原来两百万石粮食经过层层盘剥,到达帛州时已经不足五成,帛州的官员再剥去了两成,真正用于赈灾的,只有三成,而这三成之中,竟都是霉烂陈米,百姓连这霉烂之米也吃不饱,至于吃过霉米之后引发的疾病又是另一桩公案。
这是极为严重的贪墨案,大把的银子流向,最后都是指向太子。太子在帛州建了一个行馆,奢华之极,隐秘之极,最后也被翻了出来。
恭帝大怒,原本打算重惩太子,但国舅敖高德主动出来陈述此事另有下情,与太子无关。太子虽然亲领赈灾,但并未到现场,一切事宜,都是委派敖高德处理,不知道情况之严重。
行馆之事,太子毫不知情,是下面官员为了讨好太子私自建造,冠以太子之名,现下,那官员也出来认罪,摘清了太子。
恭帝将敖高德下狱,同时彻查,将敖氏朝中的党羽拔去十之六七,但太师敖鸿远毫发无伤。只是,敖氏根系,元气大伤,原本稳如磬石的太子,被皇上治了个赈灾不力之罪,着令东宫思过,罚俸一年,地位飘摇。
这是明显的丢车保帅之举,虽然伤了元气,可太子地位暂时得保。
帛州民变太过凶顽,恭帝令齐王前往帛州处理此事,齐王领命,近日出京。
敖皇后与敖太师以为这事已经告一段落,他们自认倒霉,那些被挖出的巨贪,全是太子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狗奴才们胆大包天,终于害了主子了。
他们正筹谋该怎么稳固太子之位时,却查到赈灾之事另有下情,太子监管不力,又中饱私囊,自是事实,可太子只是将三成米粮换为私财。官员层层贪墨,胆大妄为,欺瞒太子,粉饰太平,官逼民反,并不完全因为地方官贪腐妄为,竟是有人暗中捣鬼,策划精密,层层推进,让事情一步步失控的。
太子远在东宫,得到的全是一些不尽不实的消息,就真以为帛州赈灾事件无风无险,一切顺利,大胆地抽取三成自用。却不知道被瞒了个结实,官员残暴,民生怨愤,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暗动手脚的不是别人,正是齐王与王贵妃暗中策划。
这一切,既在敖皇后意料之外,又在她意料之中。后宫里,王贵妃与她面和心不和,各有掣肘,互相倾轧从未停止。她原本多方提防,没想到这次还是栽了大跟头。
敖皇后后悔不迭,就在她计划反击,绝不能让齐王坐大得利的时候,又一件大事接踵而来。
宫中老宫人夜里时常听见哭泣,看见白色鬼影飘忽,惊吓莫名,皇帝令御林卫统领查是谁在装神弄鬼。人没查到,却在原德妃娘娘的寝殿后院地下,找到一个包裹。
那包裹油纸紧护,里面物件如新,但都是十年前的旧物。其中有德妃钟爱的珠钗,用过的杯盏,穿过的衣饰……
还有一封信,信是当年德妃身边的宫人所写,揭露了一个惊天秘密。
有人以她全家性命相要胁,逼她在德妃娘娘的食物中渗进一种慢性毒药,那毒无色无味,长期服用,将身体衰竭而死。德妃娘娘身体每况愈下,她思及娘娘之恩,暗中停止下毒,可德妃娘娘中毒迹象并没有得到缓解,原来除了她,还有两个宫人也和她一样被逼迫下毒。娘娘去世后,她自知对不住娘娘,悄悄将娘娘所用之物收藏埋好,等待它日娘娘能沉冤得雪,她自知愧对娘娘,在娘娘下葬之日,殉身而死……
这被指控要胁下毒之人,赫然是敖妃,也就是当今皇后的人。
御林卫统领知道事关重大,不敢相瞒,将所有物事呈与皇上定夺。
皇上派了大内的暗影,把这信中相关的人与事一一调查,暗影调查的过程中,虽也遇到一些难处,却总能在山复水复之时柳暗花明,查得真相。
信中所言,果然属实。
而德妃娘娘遗物之中,竟然有两种不同毒素,一种是这可至人死于无声无息的慢性毒药,另一种,却是见效极快的烈性毒药,两种毒药的功效都是可以让人死得无迹可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