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五章 韦人图的生父(1 / 2)

加入书签

第176章 韦人图的生父?

一匹快马快速的掠过一条官道,溅起尘烟一片,而就在快马离开经过这条官道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之后,一辆马车缓缓的也经过了这条官道。

景深,一名年纪大约十六的少年坐在马车之中孜孜不倦的看着书,在景深的身边还有一名小书童,马车外则是有两名护卫和一名赶马车的人。

这位景深就是崔绵表妹的长子,是一位很能吃苦的少年。

崔绵的表妹不是崔家人,所以她嫁给了泸州的景家,原本这景家在泸州也是一个拥有一定势力的豪门,只是天不遂人愿,景家因为一次海盗的袭击,直接从豪门跌落为寒门。

而想要让景家重新站起来的方式就只有科举这一条道了。

但是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说唐朝已经有科举了,可是唐朝的科举并不完善,可以晋升的人,平民几乎没有,只有寒门稍微有些机会。

并不是很多人说的,唐朝科举是所有学子的福音,那绝对不是这样的。

首先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虽然经历了隋朝,但是它依旧是一种试行制度,试行的制度,错误就一定会有,尤其是唐朝,荐举制度的残存很重,录取中有公荐,通榜等很多很平民学子没有一点关系的特权。

并且唐朝的科举是不糊名的,糊名是在武则天的手中才开始的。

在不糊名的情况下,通榜就变成一些权势,亲故,子弟等干预科举提供了方便,使录取中的人多为自己人,失去了公平科举的意义。

一个学子想要在科举中取胜,除了自己要有才学之外,还必须得到达官显贵的延誉和赏识,如果你得不到那些达官显贵的支持,那么你即使满腹才华,也将无缘中举。

在没有家世的情况下,你一个平民学子想要中举,简直就和登天一般,一定会有人说,哎...那位马周不就是平民学子的代表,以后还成为了宰相。

首先马周确实是平民学子,幼年失去父母,家境贫寒却爱学习,尤其精通《诗经》《左传》,长大后因放荡不羁而不被乡亲尊重。

武德年间,马周补授博州助教,但他每天都饮酒,不把教学当回事。博州刺史达奚恕多次批评他,马周便扬长而去,在曹州、汴州之间游荡,又被浚仪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在激愤之下奔赴长安。

不过,他不是靠科举,他靠的是荐举,马周走运,来到长安之后,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

贞观五年,李世民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其中也包括了武将,那年长安城一群武将天天都在为这件事情挠头。

常何也一样,他是武将,不涉猎经学,好在马周为了常何的招待之恩吧,就替常何撰写奏章陈述有利于国家的二十多条建议,叫他上奏,当然了,其中也一定有想要一展抱负的心思,但是马周却不敢抱多大的奢望。

谁知道,马周的二十多条建议,那是条条都合李世民心意。

李世民又不是筛子,他知道这一定不是常何的手笔,所以就询问常何,常何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告诉李世民:“我没有这个能力,是我家客人马周写的。

他每次和臣谈论,无不以忠孝为宗旨。“

李世民当天就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李世民更是派人催促了四次。待到马周来后,李世民和他谈论得很愉快,令他在门下省供职。

这一套下来,首先马周必须才学惊人,其次马周要有一个机会上达天听,而马周的机会,绝对是万中无一的,最后马周还要走运,遇到明主。

这一切一切全部加起来,那么只有一个结论,马周的路子无可复制。

平民学子也就能出这么一个,其他人想要复制,基本不可能,景深这次提前进长安,就是为了利用自己表姨的门路,来认识达官显贵,跟着提高自己的声望。

景深为此不惜愿意过继成为崔绵的养子,因为景深很清楚,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么他就是读一辈子的书,都很难中举,就更别说帮助景家东山再起了,很遗憾,大唐的科举制度真的没有那么的公平。

寒门学子也真的不是平民学子,寒门和平民不是可以划等号的存在,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寒门,错了,伱不是寒门,你无法将自己称之为门。

你是民,好一点的叫平民,难听一点叫贱民,就是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