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九章 肥皂制作过程(1 / 2)

加入书签

一条条小鱼被烤的金黄,撒上一点点的盐,只是让李安皱眉的是,此时唐朝的盐颗粒有些大,并且呈现的颜色是黄褐色。

看过某部小说的人,一定记得里面大唐的军中吃的是醋布。

小说中的的醋布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是用醋和盐煮过的布,可以算作是一种储存方式了。古时候行军打仗的时候调料并不方便携带,而制成醋布就方便了很多。

烹饪的时候只需要剪下一小块儿布放入锅中就会有味道。

跟着主角献上了制盐的办法,获得了难得的爵位,不过,这里不够严谨,事实上是唐朝的时候,制盐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醋布仅仅是军队中在用。

因为军队打仗的话,带着醋布要方便一些,除了这醋布,唐朝的军队还会准备一些盐腌制的食品作为军粮的副食。人们将盐和副食结合起来,腌成大酱和腌菜,在随军煮饭时放一点进去,改善味道。

贞观年间的盐是普及的,价格也不高,因为贞观年间,食盐并没有被朝廷垄断,像李家村用的这些盐,五文钱一斤,当然了,并不是上好的细盐。

现在的大唐的盐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形成于盐池之中的池盐;二是煮海水形成的海盐;三是熬盐井之水而形成的井盐;四是生长于崖案上的崖盐。

但是这种崖盐的产量很少,所以食盐生产还是以前三种为主,不同地区的产盐类型也不同:江淮地区多产海盐;河东地区多产池盐;两川则是以井盐为主。

在这几种盐类之中,海盐的产量最大:以某州为例,元和年间海陵监的产盐量就多达六十万石。

有人会问,你产量这么大,为什么后来大唐的百姓还吃不起盐。

其实后来大唐的食盐越来越贵,百姓都消费不起,那是因为食盐被朝廷给垄断,成为了一种敛财的手段,唐肃宗时期第五琦(第五是姓)实施榷盐法,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全部控制在朝廷手中,并将食盐的价格由之前的每斗十文涨至每斗一百一十文,朝廷直接从中获利四十万贯。

随后刘宴将其改良,至此,盐业正式由官方接管。

自待榷盐法实施之后,由官方控制的盐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干元元年起,盐价就由之前的每斗十文涨到了三百七十文左右,总体的价格则大致维持在第斗三百文左右。

再加上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失去了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便自然没有余力购买官盐。

价格的飙升和对私盐的严厉打击迫使许多百姓不得不淡食,减少盐的摄入量,普通百姓尚且如此,募兵制下的士兵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你要说榷盐法不好,榷盐法却又为大唐续命了很长的时间,这了要说铁锅了,李安的铁锅用来做什么...其实就是以后煮盐的,他要吃细盐,这些黄褐色颗粒大的盐,李安不想吃,去长安买岩盐和青盐,但是价格太贵。

李安还是准备自己煮盐来获得细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