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 【海阔天空】(2 / 2)

加入书签

郭嘉闻声附和道:“确是如此。时下曹操占据兖州、青州和冀州三州之地,尽得二十万冀州军,并将袁绍积攒多年的钱粮辎重据为己有,兵锋正劲,实力大增。现如今,曹操帐下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不可小觑。是以他敢于公然挑衅我西凉军,自领丞相,发布昭告企图占据正统之名,还惺惺作态地推举刘表承继帝位。呵呵呵,曹操此番真正是出尽了风头!”

李利淡然一笑,轻叹道:“是啊,时下曹孟德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确实是今非昔比啊!”

贾诩闻言后脸上的笑容有些冷,笑眯眯地道:“一个多月来,曹操连番颁布昭告,看似声势浩大,实则色厉内荏,底气不足,甚是心虚。他自领丞相却推举刘表承继帝位,此举本身就说明他暗藏帝王之志,却又实力不济,不敢公然称帝。他故意推举刘表无非是试图祸水东引,想借刘表之手牵制我军侧翼,从而达到迟滞我军进攻冀州的脚步。可惜他却浑然不知,我等眼下并无进军冀州之意,而他自作聪明推举刘表即位,无形中便与刘表结仇。

此等嫁祸荆州的小伎俩,岂能瞒得过老奸巨猾的刘景升?是以刘表断然拒绝了他的推举,并暗指曹操既有帝王之志便大可自己做皇帝,休想将他刘表拉进这趟浑水。这等口水官司已经许久不曾见到了,不承想此次曹操和刘表之间倒是首开先河,贻笑大方。呵呵呵!”

郭嘉点头赞同,笑道:“曹操此番不仅是嫁祸荆州,还暴露出其治下的许多隐患。其一,他堂而皇之的任命袁谭、袁尚兄弟二人提领青州和兖州。这本身就说明他对袁氏兄弟的任命纯粹是掩人口实的幌子。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想到,不管曹操如何慷慨,都不会将根基之地拱手让给袁尚。而他好不容易占据的青州本就是从袁谭手里抢夺的,如今却又让袁谭提领青州。

如此前后矛盾的举措,等于直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他曹操对袁谭兄弟俩不放心,许以高官厚禄只是为了安抚这兄弟二人,实际上根本不会给予他们任何实权。由此可见,曹操对袁家兄弟颇为忌惮。却又奈何不得他们,只能安抚之。是以袁谭兄弟二人便是曹操治下的巨大隐患。有朝一日必将引发内乱。

其二,据细作探报,原冀州上将军鞠义趁着邺城大战时出兵袭取了常山国和中山国,此后双方摩擦不断。频频厮杀,至今仍与曹军相持对峙。这个鞠义可不简单,昔日袁绍之所以能够屡屡与公孙瓒将军对战厮杀且屡屡占据上风,全仗此人用兵有方,作战勇猛之功。此外,袁绍攻打黑山军、平定青州,用得全是鞠义帐下兵马。

正因如此,多年以来冀州唯一能够独立领军征战的将领便是鞠义,而其他将领如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人都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是以鞠义在冀州军中的地位超然。而他也是唯一敢于质疑袁绍军令的强势战将,为此袁绍甚为恼怒。若不是还要用他抵御幽州军的袭扰,只怕袁绍早就找机会除掉他了。

而今袁绍已死。鞠义信不过曹操,于是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如此以来,鞠义这支兵马已经成为曹操绝对不能容忍的第二大隐患。可是曹操若想剿灭一举剿灭鞠义却殊为不易,须知鞠义久经沙场,鲜有败绩。其帐下先登死士骁勇至极,曾经力战公孙瓒将军帐下白马义从。并将其一举覆灭。一旦曹操率军围剿鞠义,就等于将他逼到我们这边,届时我等只须施以援手,便可将其拉拢过来,为我所用。

与此同时,倘若鞠义归附我军,那么下次攻打冀州的胜算就会增加三成。毕竟鞠义对冀州各郡县的地形了如指掌,对冀州将领的战术战法更是烂熟于心,届时我军便可让他独领一路从侧翼进攻,必然事半功倍!”

说完话后,郭嘉目光灼灼地看着李利,因为他知道李利早年游历冀州时便与鞠义叙谈过一次。当时郭嘉不明深意,不知李利为何对鞠义另眼相看,似乎很欣赏鞠义似的。不承想,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局势突变,鞠义眼下已成一支孤军,完全有机会将其收服。

看到郭嘉的奇异眼神,李利当即心领神会,淡然笑道:“正如奉孝所想,大军出发前我已命人前去冀州与鞠义商谈,想来不日便有结果。”

就在李利说话之时,一生戎装的吕玲绮端着一壶煮好的热茶轻步走过来,郭嘉和贾诩二人当即起身施礼。吕玲绮盈盈一笑,放下托盘,换走案几上已经冷却的茶壶,随之微微欠身,脚步轻盈地走进后院。

待吕玲绮走后,郭嘉和贾诩二人方才落座。显然,现如今吕玲绮的身份与之前截然不同,名副其实的主公夫人,是以郭嘉和贾诩可以和李利不用拘礼,却不能在他的女人面前失礼。此举看似多余,实则不可或缺,君不见李利并没有制止他二人起身施礼么?

莫要以为妾室的身份不如正室尊贵,李利的女人无论是妾室还是正室,其地位都是一样的。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制止郭嘉和贾诩起身行礼。这份礼节代表着李利对妻妾的尊重,而郭嘉和贾诩跟随他多年,自然深知其中的奥妙。

“玲绮夫人也随军出征么?”郭嘉轻声问道。

李利颔首微笑道:“嗯,她一同前去。若是以前,她自然不能去,但现在不一样了。她是我李利的女人,理应知道分寸,所以我没有对她隐瞒,让她随军同行。也许她此次前来并不是坏事”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ps:【衷心感谢:书友“路人甲qq”的月票支持,多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