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画龙点睛(1 / 2)

加入书签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短短千把字的大纲和小标題。祝庸之又花了足有一个多小时。从标題到观点都重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稿纸的空白处。做满了各种各样的记号。增加了许多提示性的关键词。得出來。祝庸之的态度十分认真和投入。

一旁的宁馨的是目瞪口呆。她以无比虔诚的眼神着祝庸之。悄悄与楚天舒耳语道:“哥。见沒有。不喝酒绝对沒这效果。”

楚天舒频频点头。内心充满了崇拜和感激。

“好。大致就这样了。”祝庸之终于放下了笔。

着祝庸之表现出來的自我欣赏和陶醉的样子。足以让楚天舒欢欣鼓舞。

“不过。小楚。还有几条注意事项我必须提醒你。”祝庸之站了起來。

楚天舒知道。祝庸之所说的注意事项。比写在纸面上的内容更为重要。也最具指导意义。绝对是画龙点睛之语。

他掏出本子。准备洗耳恭听、认真记录。

酒喝得越是尽兴。祝庸之的热情就越是高涨。

“既然是调研报告。文章当然要结合青原的实际。但不能太过于拘泥。要敢于放眼全省乃至全国。视角太狭小。就沒有高度。就不具说服力。就缺乏影响力。试想。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市长。其文章应当与他的胸怀、视野相仿佛。大气磅礴。高瞻远瞩。”

“这是其一。”面对楚天舒与宁馨。祝庸之就像站在大阶梯教室里那样。声音宏亮。目光如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肢体语言也是丰富多彩。

楚天舒和宁馨都在快速地做着记录。

“其二。南记和乔省长來省里两年多一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概念。似与文章无关。但其中蕴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弄不好就可能因小失大。因此。这篇文章里。但凡涉及省内数据和事例。正面的就尽量选择近两年來的。反面的则必须避开这个时段。否则。就容易出犯方向性的错误。”

从祝庸之的侃侃而谈中。楚天舒感受到了他的政治敏锐性。这也说明。他这个省委党校的客座教授。价真货实。名不虚传。

此时的指点已经超越了学术指导狼行三国。而是具有卓越的政治高度;不是单纯就文章说文章。而是抛开文章本身。设身处地地站在了一个地级市长的角度在思考和论证。

“其三。写文章选事例。只是为了说明、佐证论点。不是一味的表扬先进。这里面也大有学问。我建议你去分析一下xt市。它是hn省的偏落后地区。经济总量与青原也有差距。可那是乔省长在hn省亲自抓的一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那里不写你还写哪里。还有kt县。是南记当年下放的地方。他是从那里起步走上政坛的。也可以多引用一些那里的素材嘛。”

楚天舒简直要五体投地了。他一直以为。祝庸之只是一个困在象牙塔里的大学教授。沒曾想他对于政治体制和官场习气如此的熟悉。真可谓是招招都点在了穴位上。叶庆平建议请祝庸之出马。可见也是非常的有眼光。

……

楚天舒自以为文笔不错。在国资委当主任时就开始写官样文章。曾经得到过唐逸夫等人的夸奖。进入市府办公厅之后。也算得上是一把好手。但是。方才听了祝庸之的一席话。才终于认识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什么叫高人面前相形见绌。又什么才是真正的文章大家。

祝庸之讲的这些内容。已经完全远离了课堂。超越了理论。与官场实际密切贴合。眼光之犀利非常人所能比拟。

这一通知心贴肺的点拨。让楚天舒如痴如醉。也令宁馨兴奋不已。

通篇文章的大纲和小标題。包括关键提示词。还有这些不成文的指点。一切都围绕省长乔明松的核心思路与最新意图。紧紧抓住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绿色生态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等等热点和新鲜话題。既符合伊海涛当前召集政府工作的职责与未來的市长身份。又贴近青原市的实际且具有宏观指导性。立意高远而不虚幻空洞。大气磅礴而不稍有逾越。

不仅如此。祝庸之又嘱咐楚天舒回去写作时。多从上搜索一些省长乔明松近期的重要讲话。同时开列了一些需要借鉴的理论文献。

临别。祝庸之还拍了拍楚天舒的肩膀。关切地说:“小楚。写这么大块的文章。所费精力很大。若是写出真功。肯定会耗费大量心血。最终好似生一场大病哩。你要辛苦了。别忘记注意休息。”

“谢谢老师。”楚天舒听了很感动。眼睛立马就有些湿润。祝庸之毕竟写过大篇幅的理论文章。又是师长辈人。不仅知道写作中的种种甘苦。而且也非常爱惜人才。“老师。非常感谢。您早点休息。我们告辞了。”

两人告辞出來。宁馨问:“哥。去哪。”

楚天舒左右。说:“你回宿舍吧。我去……虹桥公寓。”

虹桥公寓就是向晚晴的公寓房所在地。向晚晴给了他一套备用钥匙。周末只要來临江上课。楚天舒都住在那。

“你这都几点了。”宁馨把楚天舒给她的手表摘下來。递到楚天舒的鼻子底下。

楚天舒一。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