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一道选择题(1 / 2)

加入书签

投降……这个词汇对于赫鲁晓夫来说,有些遥远,有些生涩。他曾经用这个词汇,枪毙了成百上千的士兵,现在轮到他自己的时候,本能的就让他充满了敬畏。

在开战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名苏联士兵成了德军的俘虏,这些士兵那些远在苏联复地的家属,也成了劳力被送到了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为苏联工业设施的向东迁移,拼命的劳作着。

赫鲁晓夫的眼中,这场战争的一切似乎他都有参与其中,是斯大林命令他督战第一次进攻,在波兰境内进攻德军的那条该死的边境防线。

那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防线了,预设了突破口,预设了伏击区,整条战线就是一个巨大的绞杀机器,谁进攻那里就会被反噬攻击,遭到灭顶之灾。可笑的是苏联的部队冲进了这些伏击区,还以为他们自己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兴高采烈的钻进了德国人留给他们的口袋。

是赫鲁晓夫他自己亲手把那些精锐的苏联军队赶进了那些可怕的包围圈,这些部队缺乏油料,没有多少吃的东西,甚至连弹药都不足,就这么被德国的军队断了后路,子弹从四面八方打来,轻而易举的就把优势的苏联红军切割包围了起来。

一场原本的大胜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溃败,赫鲁晓夫还没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有上百万的苏联部队被德军包围了起来,尽管他们英勇无畏的在包围圈里顽强抵抗到了最后一刻,却依旧挽救不了苏联军队失败的命运。

接下来他在苏联俨然一副二号人物的幸福时刻就被终结了,他被迫带着残部向南退却,来到了坚固的克里木半岛要塞,企图在这里过渡一些时间,再图将来的发展。不过天不遂人愿,德国军队一口气突进到了乌克兰复地,他战败的罪责也随着德军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而跟着越来越大。

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将来的事情了,毕竟德军的进攻显然不会因为祈祷之类的原因停止下来,这一次德国人是要彻底占领克里木,然后在漫长的战线上抽出M集团军来,为下一步继续进攻做好准备。

可以说德国方面,阿卡多手里的东线反击剧本早就已经写好,而他赫鲁晓夫,就是那个最倒霉的用来祭旗的家伙。德军势必会先干掉孤立无援被斯大林所厌恶的克里木,以求在未来的战争中可以进一步集中自己的兵力。

结局对于赫鲁晓夫个人来说,早就已经注定了,只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结局来的如此之快,毕竟在克里木半岛上,加上原本的外围防线中,可是实实在在的45万大军。

不过从南部的克里木战役开始以来,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就有5万苏联军队被歼灭或者投降,这还是在拥有坚固防线的基础上,苏联士兵勉强打出来的成绩,而为了消灭这5万苏军,德军也伤亡了整整4万人,阵亡高达11000余。

如果不是德军在空中优势明显,如果不是苏联已经断绝了支援克里木的一切行动,如果不是克里木从夏季开始就再没得到过任何补充,想必曼斯泰因现在的进攻将变得更加艰难。不过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现在曼斯泰因赢了,而且赢的颇为轻松。

事实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一个城市周围无数个要塞连接成的要塞群总称。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木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不过德军更喜欢用自己给它们起得外号来称呼它们。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三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两个要塞,正东有五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克”和“乌拉尔”,在四条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可以说全世界最强要塞的“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4年制造的双联装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00~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000~4000毫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