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九十八章 平定扬州(129)(2 / 2)

加入书签

刘澜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将陶谦攒下来的巨额身家全部消耗一空,很多人都说他是坐吃山空,甚至要求开元和节流,但这些话都难免偏颇,因为他自己非常清楚,坐吃山空他承认,开源也是必须,可是要节流绝对不行。

因为这些花销,在部队和内政上的花销又能有多少,真正可怕的地方其实还是在军械场上面的花费上,尤其现在军械场被细分之后,从最普通的农具到最高端的一些科研项目,刘澜都会花费巨大的资金。

好在现在民用的科技刘澜已经彻底将其从他将军府剥离了出去,日后的研究完全是靠着一些世家在支持,这也是刘澜刻意为之,他们投入研发,然后在靠研发去赚回自己的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

所以刘澜还是在节流方面下了功夫,只不过是制度变得更为合理,把或者说是把蛋糕分了出去,本来这样的蛋糕对现在的刘澜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既然每年要花费高昂的资金,那何苦不把其彻底转为民间,让民间的资本加入进来,这样对双方都是好事一桩。

可是在其他方面上,军用技术就不行了,因为涉及到保密,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连弩的工艺,如果也转为民间,一旦被泄露出去,那刘澜现在最大的杀手锏被其他诸侯掌握,那可就太可怕了,一旦战场遭遇,双方连弩互相伤害,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的士兵。

所以军用的基数和未来科技是刘澜现在投入最多自己的研发部门,一切都在欧冶坚的掌控之下,而刘澜投在这里的资金几乎占了他收入的三成,再加上部队的四成花销,每月别说持平,就是不吃老本都难。

当然这一切得到有效改变的首先就是茶叶与茶具的推广,尤其是茶叶更是帮他解决了很多麻烦,最少在资助辽东的时候,粮食就不再是免费赠与了,而是要靠着辽东来购买,毕竟辽东在对曹操的砖茶以及茶具上那可是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在辽东种植更是让辽东变得越来越富足。

人口的迁入,再加上当地农田的开发,虽然一年只能生产一茬稻谷小麦,可这却解决了不小的问题,未来刘澜可能不会再投资辽东,但是就算不投资辽东,以往投入在他这边的资金,也会转为内部,比如科技和军用的军械场,甚至是对学校的各种扶持。

所以对未来的开销刘澜不仅不会有任何的减小,相反还会增加,甚至可能会最后发现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

这本来就很正常的,因为对刘澜来说他喜欢把眼前的一切用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所有的科技他都习惯用科技树来形容,因为已他从后世的了解来看,现在的科技往下会衍生出什么或者说更高的科技是什么,他都能够知晓一二,也许会有偏差,但绝对会不会偏离太久,哪怕他不知晓也无所谓,因为这些优秀的工匠和科研人员会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他。

所以刘澜虽然不是此中行家,但他只需要了解科技树的进展就知道所有的一切已经发展到哪里,甚至刘澜都有些期待,科技树最终的发展会不会与他那个时代出现一些偏离,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东西。

这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科技的发展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是科技树进阶的正确方向,可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冷兵器一直进阶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喜?是前所未见的新兵械,还是一路走到头的无底洞?

这些本来就是探索和创新的惊喜所在,刘澜当然会引导进入热兵器,毕竟刘澜已经从那些道士手中研究的金丹中帮助工匠们获取了不少火药的知识,想要有所突破,并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但刘澜对热兵器的好奇其实并没有冷兵器的多,他真正想看到的还是冷兵器如果发展到头,到底会出现什么样前所未见的新武器,而相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有的科技都是如此,而这肯定是需要巨额的花费。

那么就一个农业帝国来说,这样的花费根本就不可能支撑太久,而工商业又因为科技的制约不太可能会有超越时代的产品出现,所以刘澜大力扶持工商,甚至是希望从工商业或许更多的税收来源而不只是在去剥削农业。

这肯定是唯一能够支撑刘澜不断发展科技树的唯一办法,如果指望农业,那未来几十几百年都不会看到任何的希望出现,这就是现实,但是他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的政策,是真正激活了工商业,蓬勃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更多的创新,未来可期。

只要他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断的股东工商业,不断的让更多人走进庠序与学校,也许只需要几代人,就会有质的变化,甚至无需几代人,只用一代人就会有质的发展,就好像现在的辽东,几年之前,谁能想到冬日里还能走出家门呢?

难道这不就是刘澜最大的贡献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