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五十一章 平定扬州(82)(1 / 2)

加入书签

秣陵军什么时候成了乌合之众?虽然有差距但也不是想怎么捏就能怎么捏,所以孙召一开始就明显有些小瞧了秣陵军,实力虽然是比秣陵军强,这点是不假,但想轻易就战胜秣陵军,那也绝没那么容易。

战场的形式让孙召脸色从最初的从容变得无比铁青,尤其是之前一脸的轻松随意此刻哪里还有半点得意的样子,他手掌一握,立刻下令道:“让弓弩手换刀出战!”

“将军万万不可啊。”旁边的亲兵一听将军居然要让弓弩手参战立刻就急了起来,不管是孙坚时期还是少将军时期,弓弩手从来没有参加过正面的直接对决,而他们平日里也很少去针对性训练正面的对决,所以如果让他们使用弓弩杀敌,那放眼天下也都是非常强劲的一支劲旅,但如果放下弓弩拿起环手刀上阵杀敌,那他们的战斗力可能连郡国兵都有不如。

正是因为知晓这些原因,所以当孙召决定派弓弩手上阵的一刻,所有人都着急起来,这不仅不会让他们对战场有任何改变,反而会让弓弩手白白牺牲,而这却又无法改变战局的最终结果。

孙召摆摆手,不以为意,道:“此一时彼一时,难道你们没有看出来吗?我们战胜秣陵军就差了那么一点,而以我们现在的情况,想要战胜他们很难,但是如果弓弩手出阵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我们将立刻击败秣陵军!”

现在的秣陵军在孙召的眼中就悬着一口气,所以想要击败秣陵军,就必须想一些其他的方式,而眼下想让孙召使出一些无理手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他只能在弓弩手身上动脑筋,至于是不是让他们送命,孙召并不这样认为,相反还是他认为能够快速结束战斗的唯一方式。

孙召为何有此底气,而帐下又会如此担心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两者之间在一些事情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在秣陵军此次而来,帐下就始终认为秣陵军并不是孤军前来,但是孙召却不这样认为。

与秣陵军交手这么多回,对秣陵军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尤其是他们的用兵,所以他可以肯定这支部队就是秣陵军的前锋,至于刘澜的主力部队则还在后方正朝着他们赶来,而他们来此的目的,就是要拖住自己。

这些结论你可以说服人,当然在质疑声中也不足以去说服人,但他因为是主将,而且一直以来因为其优秀的表现最终还是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可是在剩下人的眼里,这只不过就是刘澜的计谋,当我们设计包围圈的时候,刘澜可能再设计一个更大的包围圈,一个更大的阴谋。

当然这样的声音最终还是被孙召给压了下去,对于江东军这些战争分子来说,当他们听到要击败秣陵军的一刻,就已经不管不顾了,可是越是如此,那些理智的士兵就越担忧,道理很简单,论起用兵,在零陵郡内,绝对无人能够比得上刘澜,他可不只是滥竽充数的征东将军,而是真正从士兵走向将军的人,如果不是立场不同,他们会像其他天下的武人一样,将刘澜视作偶像。

可以说这些年来刘澜在很多武人的心中就是他们的偶像,是每个人都希望变成的那个人,所以他们有理由相信刘澜绝对不会犯下如此明显的错误,去让陈果和他的部队前来冒险,而他为何敢于做出这样的事来,那就说明这背后一定有隐情,有阴谋。

但是他们这些自认为头脑清晰,性格理智之人的话并没有得到重视,无奈之下只能放任孙召去设伏,可现在当孙召做出决定要包括弓弩手在内的所有部队全军出击,他们势必要再阻止一下,万一落入刘澜的陷阱里,那他们可就都要死在此地了。

“将军,小心驶得万年船,就现在局势来看,我军取胜只是时间问题,又何必再去冒险?”

秣陵军什么时候成了乌合之众?虽然有差距但也不是想怎么捏就能怎么捏,所以孙召一开始就明显有些小瞧了秣陵军,实力虽然是比秣陵军强,这点是不假,但想轻易就战胜秣陵军,那也绝没那么容易。

战场的形式让孙召脸色从最初的从容变得无比铁青,尤其是之前一脸的轻松随意此刻哪里还有半点得意的样子,他手掌一握,立刻下令道:“让弓弩手换刀出战!”

“将军万万不可啊。”旁边的亲兵一听将军居然要让弓弩手参战立刻就急了起来,不管是孙坚时期还是少将军时期,弓弩手从来没有参加过正面的直接对决,而他们平日里也很少去针对性训练正面的对决,所以如果让他们使用弓弩杀敌,那放眼天下也都是非常强劲的一支劲旅,但如果放下弓弩拿起环手刀上阵杀敌,那他们的战斗力可能连郡国兵都有不如。

正是因为知晓这些原因,所以当孙召决定派弓弩手上阵的一刻,所有人都着急起来,这不仅不会让他们对战场有任何改变,反而会让弓弩手白白牺牲,而这却又无法改变战局的最终结果。

孙召摆摆手,不以为意,道:“此一时彼一时,难道你们没有看出来吗?我们战胜秣陵军就差了那么一点,而以我们现在的情况,想要战胜他们很难,但是如果弓弩手出阵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我们将立刻击败秣陵军!”

现在的秣陵军在孙召的眼中就悬着一口气,所以想要击败秣陵军,就必须想一些其他的方式,而眼下想让孙召使出一些无理手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他只能在弓弩手身上动脑筋,至于是不是让他们送命,孙召并不这样认为,相反还是他认为能够快速结束战斗的唯一方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