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 寿春之战(173)(1 / 2)

加入书签

孔融心不在焉的吃着点了的几位菜肴,好在今日没有找三五知己,只自己一人,所以能够耐心去听满园春内不同立场下的各类言论,这些言论是非常有倾向性的,虽然不确定他们背后与之是否有关联,毕竟士子清议的现象延续了几十年,就算查也不可能查出结果,可是当他们在说起传国玉玺时,却出乎意外保持了一致。

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士子不管发表任何言论,首先都会有立场,只要有立场就会有争论,但出奇的是在传国玉玺上,居然没有一人替曹操说话,别忘了现在曹操还没有返回许都,如此盖棺定论的颜良明显偏颇,毕竟曹操藏匿传国玉玺并非既成事实,可是所有人好像都忽略了这一点,明显是在污蔑甚至是栽赃。

他觉得这些人中肯定有人带着任务,而其他人就很难说了,可是这样的造谣对曹操有用吗?他完全可以通过上缴传国玉玺化解这些负面影响,孔融默默思忖,猛然之间他想到了一种可能,这会不会是朝廷里的那些人在得知曹操获得传国玉玺之后用这种办法逼曹操就范,比起等着曹操主动上缴甚至是百官么前往所要,好像都没有借助舆论让曹操主动交上来成功性更大吧?

想明白了这件事,他决议今夜先去见一位故人,去他那里确定下,当然更多的还是商量,至于现在听到的这些风言风语,他相信明天就会被控制,这就是荀彧的能耐,当然他明天还会再来听听,看看风向与没有转变,如果这件事情依然在流传,那就只能证明一件事,这件事并不是天子那边的人在暗中推动,反而是那个人。

此人正是颍川荀彧,他与其并没有多少交情,但此人在他这里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了,因为在这个世上能够被刘澜反复提及的人,除了曹操身边的那位军师祭酒外,就要属荀彧了,在刘澜口中可是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正是因为刘澜对他的重视,所以孔融对他的事情多少都是有些了解的,也非常清楚他对汉室的忠诚,但是对他借助曹操之手去匡扶汉室这一点虽然刘澜没有什么评价,但孔融无疑是嗤之以鼻的,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他们两人所处的环境和立场都不同,如果他所处荀彧的位置上,或许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

比起选择相信曹操,难道还能去选择刘澜和袁绍不成?想了想,起身便离开了满园春,一切都留待明日再来查探,到时候就能确定这件事的背后主使是谁了,想到这里,她丢下了足够的饭钱,离开了满园春回府而来。

孔融到了许都之后,虽然到了许都之后,但他们却并没有因为是从秣陵而来而闲置,反而受到重用,尤其是陈群,从司空府西曹掾如今已经在朝中当上了治书侍御史,职位不高,比起曾经徐州刺史可谓是低了好几级,俸禄更是从刘澜处上千石变成了如今不过六百石,但是这却是实打实的朝官,进入了天子之阶,更因为治书侍御史职位可以随时为天子排忧解难。

相当于后世的法律顾问,遇到难以决断之事,陈群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按汉律定罪,当然这对陈家来说,陈群现在的职位小的可怜,可用他父亲的话说,在刘澜这样的诸侯身边出力,终归对不起祖先,更对不起汉室,现在虽然职位低,可却能够在天子身边,帮着天子,真正为大汉出一份力。

比起父亲,陈群有着自己的想法,只是在父亲面前,以孝道治天下的大汉朝,陈群就算不认同父亲的一些想法,却也只能选择接受,跟着父亲回到许都,更在许都出仕,但是对于大汉朝对于少年天子,他心里清楚,汉室以及无望了,但他不能辜负父亲的教诲,就好像他在见到荀彧之时,他终于理解了他的选择。

不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如果荀彧就这点能耐,把一切都交给天命的话,那天下人可就太小看他了,他现在是在汉室与曹操之间找一个平衡,可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自己去改变曹操,做伊尹做大汉朝第二个霍光。

许都众官员的官邸几乎守备都非常的森严,尤其是从司隶来的那些朝官,但在这些朝官之中,陈群几乎没有什么守卫把守,曹操对他非常的信任,这信任超出常人,道理很简单,陈群是完全有可能不回来的,这一点曹操比谁都清楚,但他最后选择了回来,哪怕他另有目的,那曹操也会将其感化。

曹操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这是另一个时空对待关羽,收买关羽时的表现,但在这个时代,这成为了陈群所独有,另一个时空曹操没能留下关羽,但这个时空,陈群已经彻底拜曹操为主,他也有想过可能会有诟病甚至被人所诋毁,但有些事情他已经对刘澜说清了,那现在也就能够问心无愧,更不会在意别人会有什么言论,更何况他现在不过就是治书侍御史,位卑言轻,说真的还真不会有人拿他当回事。

陈群在许都有许多颍川老友,来往也很频繁,甚至渐渐地与孔融也就没有了更多的交集,但是孔融隔些时间都会来找他喝酒,不过自从禁酒令之后,这样的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而今日孔融的到来无疑让陈群大感意外,出府开启中门欢迎已经有半年未上门的孔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